作者:加布瑞埃拉.澤文,翻譯:孫仲旭,李玉瑤。看了作者的簡介和這本書的獲得的榮譽,我不禁地在想,是我認知水平不夠嗎?
在煎熬的過程中看完了這本書,不知道是自己沒進入書本的角色,還是這本書不符合我的閱讀方向?還是我領悟不了這書本的內涵?
不到300頁碼的書,也竟拖了一個月才看完。最關鍵的是,看完之后我的腦海里,卻沒有多少故事情節(jié),也沒有留下太多的感觸。非要說有的話,可能就是在文中畫上橫線的幾句話,有點啟發(fā)意義。
不管怎么說,這么輕狂的評價,未免會招來口水,畢竟作者也是哈佛大學英美文學系的上層人物。憑借一篇措辭激烈信函,就能成為樂評人,從此指點江山,俯視風云。
而作者的第八本小說,《島上書店》也在2014年,以史無前例的以最高票數(shù)獲選美國獨立書商選書第一名。打看封面,第一頁,橙黃色的一整面,只有兩段話“全球頂級暢銷小說文庫”“全球文化,盡收眼底;頂級經(jīng)典,盡入囊中”。
市面上只要是像樣的書店,還有網(wǎng)絡上只要搜索好書推薦,這本書必在其中。
《島上書店》這本書本身就像書店一樣,具有一種魔力,能吸引讀者,去留意它,然后列入書單,成為下一批購買的對象。
首先,我相信作者的才華,也堅信“哈佛”的名字,不只是美名。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懷疑過翻譯的水平,懷疑他沒有把英文的美,用中文表達出來,而只是翻譯了簡單的意思。
這種懷疑可能有些太苛刻了,就像很難把中文詩詞翻譯成英文一樣,估計沒有人能把“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意境翻譯得讓老外深有所感。
要怪也只能怪自己太笨了,學了十年英語,竟然還要怪翻譯的人。作者是從哈佛出來的,難道他寫的書,即使翻譯的不行,就不值得花時間去看了嗎?
“前幾天,火遍朋友圈的熱點,北京高考文科狀元熊軒昂的一番話,引起無數(shù)人感慨:“條條大道通羅馬,但有些人就住在羅馬”。
這一次,真的有些說服不了自己。
或許目前階段,這本書的內容,打動我的地方不多。但就像書中說的一樣,在不同的階段,閱讀的興趣也不一樣,或許若干年后,會體會到這本書的內涵。也希望到那個時候,這本書,還在人們的記憶中。
回歸正題,還是說說這本書的讀后感吧!
這部作品留在我腦海里的印象不是很多,但結合身邊的人和事,去體會故事里的人生,還是有些感觸。
只是故事里的人生是聚焦的,通過作者的梳理呈現(xiàn)出更清晰的詮釋,而現(xiàn)實的人生,是復雜的,詮釋起來也是因人、因角度和因價值觀的不同而不同。
有一句話,說得挺好,“人生是個大戲臺,常常是臺下的覺得臺上的太可笑,而臺上的又覺得臺下的太可憐。其實,每個人都站在不同的戲臺上。不過是,此處笑笑他人,彼處又被他人笑笑。”
這本書的結局是悲劇。小島上書店主人公LJ,因為一場車禍失去了妻子,整天沉醉在消極之中。后來一次偶然,認領了被拋棄的嬰兒瑪雅,從此以后,他的生活發(fā)生了變化,書的很大部分介紹了他怎么又認識了一個女人,然后結了婚,正在幸福之時,主人公LJ卻因病而亡。
故事內容一馬平川,里面涉及到關于閱讀、作品和作者的討論,可能是個亮點,但是對于沒了解過,文中作品和作者的人來說,等于是沒有任何的吸引力。
當然,對于閱讀的見解,卻有獨特之處,也彰顯島上書店的含義。
“沒有書店的地方,不能算是一個地方”。多么富有針對讀者的性格氣息。一位愛閱讀的人,到一個地方,如果沒書店可逛,沒有書可讀,那這個地方是多么的沒意思。
書里故事的內容,我想說的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當發(fā)現(xiàn)身邊有些人遭遇不幸時,才感覺到,書中故事里的人物是可憐的。
世間,有多少人經(jīng)歷的苦難,其實都是一樣的感受。故事里的苦難又何嘗不是和現(xiàn)實一樣。
大學畢業(yè)后,進入社會,結識了或深或淺的朋友。曾有位女同事,年紀輕輕,就已經(jīng)在社會上好幾年了。
表面上和剛畢業(yè)的我們沒有什么不一樣,但是相處時間長了,才了解到,人家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更進一步,人家離婚了。
一個人帶著兩個半大不小的孩子,從來沒有在別人面前,表現(xiàn)得有多么不同。隨口也只是輕描淡寫的說“姐姐是個有故事的人”,然后,就轉移成下一個話題了。
還有一個朋友是在社交群里認識的,也是單親媽媽,有三個孩子,最大的孩子在上專科,兩個小的上小學。她已故的丈夫是一位老師,因為修房子,房頂踏陷,被壓而亡。
沒過一年,她的母親過世,而自己的父親也是長年身體虛弱,不能做重活。公公一大把年齡,身體也不好。唯一一直幫助她的婆婆也忽然患上腦血栓。
她自己一開始在鎮(zhèn)上的學校做代課老師,而學校給的工資太低,家里還欠外面好幾個萬塊錢,為了婆婆的病和孩子的學費,沒辦法,只有辭了學校的工作。
原本打算出來想找份工資高的工作,但在老家用人的地方,工資都很低。想出遠門,卻有兩個上小學的孩子需要照顧,不得已,她只有選擇在學校旁邊賣早餐。早上兩三點起床,一忙就一天。
她的故事,從她工作辭職,到賣早點,再到早點生意也不好做了,我一直都有關注。每年,當?shù)搅怂煞虻募廊漳翘欤驮谂笥讶铮瑢戦L長的一篇思念祭文,我看到過兩篇,每次都禁不住眼中淚水。
還有一個朋友,是在換資料群(工作需要)里認識的。因為自己在群里換資料的時間長些,有些識人的能力,知道什么人可信,什么人不靠譜。一開始和她換資料時,雖然質量一般,但還算是靠譜,也并沒有在意她。而后來發(fā)現(xiàn),她少有的真誠,超過了工作上的利益交換。
后來,線下見了面。了解到她在大學時,患了一種很罕見而又難已治療的病。從此,深深地影響著她的容顏,還有心靈。雖然看上去,她還算是開朗,總是喜歡穿顏色亮艷的衣服,但是不難看出她內心的保護傘,不知道建立了多少年。(不詳細描述了,敬以于此!)
再有一個姐,是在老鄉(xiāng)群里認識的。她老公整天花天酒地,還打她。一氣之下,她出來了,老家也沒什么親人,不好回去。又因為十幾年來,一直在家全職帶孩子的緣故,使得她早就和社會脫了節(jié),很多事她都不會不懂。
高中文化的她,現(xiàn)在只能工作在一個環(huán)境惡劣的工廠里。夏天熱的人中暑,冬天又加班,加的眼前直發(fā)黑。一個人在外面住,也沒個朋友。偶爾和她聊天時,只能感覺到,她的生活是一片黑暗,沒有一絲光明。就像她的微信名一樣“迷茫”。
當真正的了解到身邊人正在經(jīng)歷著苦難時,不禁地感慨,書本上的悲劇雖然是杜撰,但至少能以故事的形式留下來,給后者去憐憫或去歌頌。對于現(xiàn)實中絕大多數(shù)不幸人,只能被苦難蹂躪一生后,消亡在滾滾青史的感嘆之中。輕,或如鴻毛,了無痕跡。
現(xiàn)實中的悲劇,從來沒有吶喊的機會,只能是悄無聲息的消亡。
作者寫這么一個故事,結局也算是悄無聲息。只是在舞臺下,留了幾聲嘆息。
這篇感想也是一樣,是站在舞臺下的感慨;一轉身,其實別人何嘗不是在感慨,舞臺上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