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想在老同事的群里寫一長段的話,主要的意思是,你只是放棄了自己而已!
寫完沒有發出去,我還是刪除,然后選擇了沉默。
以前,我和大家的相處都是恨不得扭轉他們的一切“錯誤”想法,恨不得他們個個都能聽到我振耳發聵的忠告,最近慢慢得我選擇了少這樣,慢慢變成不說話。
事情的起因是早上有個同事說“熊貓書院這個我不想往下讀了…”,我暫且用同事1代替她的稱呼吧,接下來的對話是這樣的。
同事2:自己讀就行了。(同事2沒有參與熊貓書院)
我:XX,為什么不想往下讀了?
同事3:有一些我看過了,有一些我不想看,我問自己,為什么要看自己不想看的。
我:你們好任性。我覺得挺好的。你看我因為看熊貓書院,今年都看了50本書了。(熊貓書院總共不到40本書,其他的是我自己讀的)
同事3:不是50本書,是50本摘要。
我:而且有些對我幫助很大,有些紙質書我都買回來細讀了。我覺得不錯的,我都買了紙質版的了,看完我覺得他們摘要得都不錯啊,有些書根本都不需要全部都讀完的。
同事3:我還是喜歡買書了 自己讀。
我:他們給了我們干貨,我們只管吸收就好了,自己讀,有時候就不讀了,放著放著就過年了。
同事3:不太喜歡,我覺得自己的觀點,比他告訴我可以怎么做更適合自己。個人理解。
我:嗯,沒事,每個人需求不一樣。
同事3:嗯 嗯
我:XX,你要放棄讀了嗎?
同事4:不要放棄讀書還是,堅持最重要。(同事4沒有參與熊貓書院)
同事1:是看到了幾個不感興趣的,讀起來感覺很費腦。我現在發現讀詩集可以放松,我最近看的是泰戈爾的詩集,看完整個人變得更從容了,但是遇到問題的時候還是容易動怒,說明還得繼續控制情緒。
我:XX,你真的要放棄嗎?我們這都快結束了,你現在放棄,之前累積的分數和時間不都浪費了嗎?
同事1:不放棄啊,就是發個牢騷。
我:哦,那就好。我們一起到最后吧,否則我會很孤單的。
同事1:還有同事3和同事5呢。
我:他們都有中斷過,也不知道現在什么情況了。
同事3:已棄。10月中下旬放棄的。
同事5:我也上個月放棄了,因為都是書摘,我買了個Kindle看書了,就放棄了。
同事2:Kindle看書好還是書本看書好啊?
同事5:Kindle就快讀,精讀還是書。你可以有的看Kindle,有的買書,各有各的好。
到這里,我就想寫下我最后刪除的那段話了。我想說的是,人生就是選擇,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但是這種選擇是基于什么呢?
我從同事3的話語中聽到了不屑和批判,以我對他的了解,他常常情緒化很嚴重,一言不合就能做個決定,也許就在某一天或某幾天他錯過了熊貓書院的閱讀,這會直接導致考不出很好的成績,那么追求完美的性格就會讓他覺得這事兒不再完美了,于是在他心里就開始了對熊貓書院的厭惡和批判,其實是他對自己的批判,對自己沒有保持完美成績的懊惱,他把對自己的攻擊全部變成對熊貓書院的攻擊,把他自己的失敗全部投射成熊貓書院的失敗,其實熊貓書院做得挺好的。
在這里,“熊貓書院”只是他的人生劇本中的一個道具,可以變成任何其他的事情,如果一旦出現問題,第一個敗退的就是他。比如目前他在工作中的問題,這樣的生命模式一再得發生,而他只能節節敗退。
同事5的對話,你可以看出,她也是出在了沒有一天天堅持的問題上,在前幾個月她已經中斷過了,而且閱讀時間很短,成績也不理想,慢慢就不想堅持了。于是,她做了一個補償性的行為:買了一個Kindle!自己也說Kindle是快讀,前面么說熊貓書院是書摘,一回事嘛!而且,我并不認為她買了kindle,就能好好讀讀書了,讀完有沒有幫助和啟發也不一定了。
同事5我也很了解,之前給她出過點子做點兒什么,她沒有做,卻常常問我們除了上班還能做點兒啥?創業做點兒啥?職場中我遇到過太多想逃離Office圍城的人了,但是,最后都變成說說而已。
包括我和同事3以及同事5共同的部門老大,一樣的問題,一樣的糾結,我現在回想當年,不禁感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啊!”我們和那位部門老大也是互相批判,批判到現在,永不止息,因為她們還被困在那個牢籠里。
說了這么多,讓我來看看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在前文中最大的問題是:批判!
1、我前文所述所有的內容都在批判,批判同事3、同事5、以及那位部門老大!
2、同事3、同事5和我都在過去、現在持續會批判部門老大!
3、當然,我們部門老大也會批判我們!
大家互相批判!
批判的的原理和運作是這樣的:
a.你在批判的人,其實同樣也在如此批判著你;
b.你的批判其實是你自己。批判得越厲害,那么自我攻擊越強烈。
蘭西·史彼桑諾在《為愛鋪路》的其中一個小故事“只看見美的”寫道:
當我看見別人身上有什么我論斷為不好的特點時,我知道自己是不自覺地與該特點在戰斗。我是悄悄而羞愧地相信,我也是那樣的人。
當我從別人身上取走我那負面的投射,并進而在我里面搜尋同一特點時,我會允許它進入我的覺知,而我也會開始感覺它,很快,它的臨在便會開始浮現和傾出,讓我憶起自己曾經有許多次表現出同一特點(即我的行為就像那個被我評斷的人)。
不多久,那情緒便會釋放,讓我可以從中擺脫出來,變得更為健康和更為聰明。
的確,我確實在對我的朋友們進行批判,我之所以把那么一大段想說的話刪除,并不是的情緒得到了釋放,我也并沒有擺脫掉我的情緒,我當時整個心里都是鄙夷,非常鄙視他們的這種做法,而且心里想過不能再跟這樣的人混在一起了,都是Loser,我已經不一樣了!
所以,其實我跟他們是一樣的而已。我也曾經像同事3一樣不完美了就放棄,一再得用外在的攻擊來掩飾自己的脆弱。我也曾經像同事5一樣每天坐在辦公室里做著白日夢,一再得受挫,一再得想要逃離,一再得跌倒,迷茫,無法堅持做一些事,常常自動放棄。
只是,我現在在慢慢自我療愈,這個過程當然是痛苦而漫長的,到今天的這個階段,居然讓我把“我執”吹得太大,感覺自己是獨特的,用這些學到的知識來攻擊這些朋友了!真是羞愧!
在“只看到美的”這里,蘭西繼續講著故事。
蘭西說她從恰克那里學來了兩個觀念:
1、不管我看到朋友對我做了什么,那都必然是我曾經對他做過的。
2、不管我看到朋友對我做了什么,那都是我曾經對自己做過的。
是的,再次閱讀蘭西當年跟我一樣發生的事情,蘭西進行了一個完整的反思過程,她說:
這一切改變了我對自己的認知,也改變了我對我朋友的感覺,第二天,當我在看到他的時候,他顯得非常不同,對他這個人和他所說所做的事,我已不再有任何反感,這一點都不難,因為他已完全不再是我先前認定的那個“壞蛋”。昨晚,透過挖出我深埋著的情緒,我已寬恕了那個對他認知不明的自己。
如今,我看到的只有他的美。我可以如實地看到他是多么可愛的一個人。我看見了他的天真爛漫。
不錯,我是被迫面對了一些讓人震撼的洞察,也經驗了一些很不舒服的情緒,但由此所獲得的回報卻讓我的勇氣值回票價。我獲得了個人力量和自我認識。在發生爭辯的場合,我變得更加隨和,變得沒那么封閉、狹隘、愛指責和高高在上。我的心靈變得有彈性,我和自己更能自在相處,也變得更加自覺和成熟。
寫到這里,我想坦白,其實我這篇文章到此的題目是《你不是放棄,你只是失敗》,瞧瞧,多么大的批判,我本來想痛快淋漓得批判的!其實昨晚,老公的舅舅的一些表現和言論讓我很不爽,回家來我還批判他了,心里各種不舒服著呢!
可是,寫著寫著跑“偏”了,是的,上帝在用這樣一種方式給了我一個奇跡,讓我用寫作的方式進行了一場自我療愈,感謝這份禮物。
最后,引用蘭西在“只看到美的”最后的大段,與所有看我的文章的朋友分享。
該為你所見、所信和所感負責任的人是你自己,不是你攻擊的那個人。
是的,親愛的朋友,你在抗拒一些感覺。這是人之常情,每個人都有自己偏好的防衛手段。被要求去感受自己的感覺時,有些人會生氣,有些人會昏昏欲睡,有些人會“遁入知性思辨”,有些人會覺得被切斷,有些人會心不在焉……
不要評斷你的防衛手段。該做的是承認它們的存在,體驗它們,任由它們被釋放到你的覺知里。
不過,請千萬不要追隨它們走出你的心。留在你的心里感覺它們,并將它們燃燒殆盡。然后,當某一種情緒在心之火爐里燒盡之后,好好去感覺下一種要求你去療愈的是什么情緒。
當你發現自己在心里攻擊別人,想著你有多對,而他們有多錯時,請停止你的攻擊,去感覺它掩蓋著的痛苦。這樣,你就可以療愈自己,并療愈那個你恨著的人。
你渴望的是天國的平安,親愛的朋友。若想得著他,必須愿意完全放棄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