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鄰居一起去選窗簾。
對于選擇困難癥的朋友來說,當你面對五花八門的樣式和同種布料上百種的顏色,真的是件令人崩潰的事情。
好不容易選好布料選好顏色,量好尺寸,算好價格,跟老板斗智斗勇講價格,交完定金,準備安心裝窗簾了,然后親愛的鄰居給我打電話告訴我,她朋友給推薦了更便宜的一家窗簾商。
電話里倆人一起按著計算器算了很久,嗯,確實比我定的便宜23%左右。
那這時間已經花了,價格還高了,我從哪里找回這失去的23%?大概就是得從中找到一點啟發,退大概沒那么容易了。
所以買東西是有技巧的,很久不逛街的,就算逛也只去那些不用講價的地方,導致面對需要講價的東西變得拿捏不準真正的價值,只覺得求得一個自己可以接受的價格,可是誰知道,小小的一個窗簾都是有隱形消費的,所以費了半天口舌,你發現老板總有方法從別的地方賺回來。
那么,我得到了什么呢?
1.賣的永遠比買的精,能做的就是以心里可接受的價位付費。
2.我沒有貨比三家的習慣,只要相中了就一家定下來結束,這個習慣并不好,讓自己也吃了多花不少錢的虧。所以【比較】能讓人清醒意識到價值和價格的匹配性,了解市場。股市亦是如此,所以需要慢慢磨煉。
3.老板能從別的地方找回我們講價后他失去的那部分利潤。那我們可以從什么地方做到把虧掉的找回來?一部分是錢的問題,一部分是能力問題。發展自己場外賺錢能力,逐漸讓錢不夠成問題。
買東西需要技巧,正如投資,價值和價格的衡量是需要技巧的,要不然總是做個被割的韭菜,著實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