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四圣心源》精要(003)
? ? ? ? ? ? ? ? ? 黃岐之
? ? ? ? ? ? ? ? 中醫的規律
? ? ? ? ? ——“六氣解”感悟
? ? ? ? ? ? ? ? ? ? ? (一)
? ? ? 科學學說是在其原理基礎上,通過概念解釋自然現象并揭示其規律。例如,化學學科學說,基于質量守恒原理,運用原子分子概念解釋物質的性質和變化。
? ? ? 中醫的原理是氣有陽升陰降,中醫是如何解釋人體生命健康與疾病的現象?
? ? ? 中醫的規律是什么?
? ? ? “六氣解” 的首句曰“內外感傷,百變不窮,溯委窮源,不過六氣。六氣了徹,百病莫逃”。
? ? ? “氣”是中醫的重要概念,是指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及表現出的特性。氣的特性包括功能特性。氣不是指物質的三態之一的氣態,也不是指具體結構的物質。
? ? ? 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是物質及運動。這些物質的變化及表現的性質,稱之為“氣”。中醫的“氣”是強調物質(微觀)變化中的宏觀(相關聯的)性質表現。如,營氣、衛氣、血氣、精氣等,還有陽氣、陰氣、心氣、肝氣、腎氣等。
? ? ? 氣除了物質和功能兩方面特性外,氣具有混合物的特點。在人體中,不同氣的成分是具有特定成分組合,不是任意組合而成的,因此,其組合表現的性質和功能是固有的,可以看作整體(具有特定組成和特殊功能的物質群),簡稱為“氣”。例如,血氣、宗氣、元氣、神氣等。
? ? ? 氣是物質的、具體的、客觀的,在人體生命活動中能形成意識并反作用生命活動,但是沒有物質,就沒有生命;沒有氣,就沒有生命,也就沒有意識。因此,從醫之人,不能虛幻“氣”之存在和作用,產生虛無之繆論。
? ? ? ? ? ? ? ? ? ? ? ? (二)
? ? ? 自然氣候的風、熱、暑、濕、燥、寒稱六氣。天有六氣,地有五行。五行是木、火、土、金、水。天人合一,“六氣五行,皆備于人身。”
? ? ? ? 人之內外感傷,與天之六氣有關,“內傷者,病于人氣之偏,外感者,因天地之氣偏,而人氣感之。”
? ? ? ? 人氣是也有六氣,人之六氣如何構成?
? ? ? 人體生命活動中,有各種體液在臟腑等組織中流動和氣化,構成生命活動的“氣”,這些氣的通路組成了經絡系統,把人體五臟六腑、肢體官竅及皮肉筋骨等組織緊密地聯結成統一的有機整體,從而保證了人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人之六氣是體液在體中循環形成的“氣候”,是生命活動的“氣象”。
? ? ? “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 ? ? 人體經絡有十二經脈分別是: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十二經脈組合為六經,分別是厥陰風木(足厥陰肝,手厥陰心主),少陰君火(手少陰心,足少陰腎),少陽相火(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太陰濕土(足太陰脾,手太陰肺),陽明燥金(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太陽寒水(足太陽膀胱,手太陽小腸)。
? ? ? 人之六經各有主氣,厥陰風木主風氣,少陰君火主熱氣,少陽相火主暑氣,太陰濕土主濕氣,陽明燥金主燥氣,太陽寒水主寒氣。
? ? ? 人之六氣在其六經產生,因而有知六經,才能識六氣,辨病證。
? ? ? ? ? ? ? ? ? ? ? (三)
? ? ? 人之六經有六氣,六氣是否正常,反映了人的生理是否健康。
? ? ? 經脈有十二脈,氣有六經,六經中分司化者和從化者,各有六經。從化者不司氣化,總以司化者為主,故十二經統于六氣。病則或見司化者之本氣,或見從化者之本氣,或司化者而見從化之氣,或從化者而見司化之氣,病者癥狀的氣是什么?由六經之中本氣之衰旺決定。
? ? ? 人有六經,六經見六氣,也就是說:常人有六氣,六氣平和,沒有過與不及。六氣在生理活動中是不斷變化的,其中之氣過與不及,則見病癥。
? ? ? “人之六氣,不病則不見,凡一經病,則一經之氣見。平人六氣調和,無風、無火、無濕、無燥、無熱、無寒,故一氣不至獨見。病則或風、或火、或濕、或燥、或熱、或寒,六氣不相交濟,是以一氣獨見。”?
? ? ? 厥陰病則風盛,少陰病則熱盛,少陽病則暑盛,太陰病則濕盛,陽明病則燥盛,太陽病則寒盛。
? ? ? 人之六經各有主氣,厥陰風木主風,少陰君火主熱,少陽相火主暑,太陰濕土主濕,陽明燥金主燥,太陽寒水主寒。六經之主氣偏見是其氣過亢,因而見其氣。
? ? ? ? ? ? ? ? ? ? ? (四)
? ? ? 六經常見病證候:
1.少陰病。“手少陰雖以熱化,而最易病寒。”
(1)少陰病寒。
? ? “土雖克水,而百病之作,率由土濕,濕則不能克水而反被水侮。土能克水者,惟傷寒陽明承氣一證,其余則寒水侮土者,十九不止。土潰則火敗,故少陰一病,必寒水泛濫而火土俱負,其勢然也”,少陰易病寒。
(2)少陰病熱(上熱下寒)。
? ? “凡少陰病熱,乃受累于相火,實非心家之過。而方其上熱,必有下寒,以水火分離而不交也。”
2.太陽病。“足太陽雖以寒化,而最易病熱”,太陽病熱。
? ? “壬水化于丙火,故太陽之府,最易病熱。”“病熱者,獨責壬水而不責癸水也。”
3.太陰病。“金性本燥,而手太陰從土化濕者,常有七八”,太陰易病濕
(1)上濕熱,下濕寒。
? ? ? “戊土不降,則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則水木下陷,其原總由于濕盛也。”“上濕則化火而為熱,下濕則化水而為寒。”
(2)上濕寒,下濕熱。
? ? ? “然上亦有濕寒,下亦有濕熱。”
? ? ? “濕旺氣郁,津液不行,火盛者,熏蒸而生熱痰,火衰者,泛濫而生寒飲,此濕寒之在上者。”“濕旺水郁,膀胱不利,火衰者,流溢而為白淫,火盛者,梗澀而為赤濁,此濕熱之在下者。”
? ? ? “便黃者,土色之下傳,便赤者,木氣之下陷。”
4.陽明病。“土性本濕,而足陽明從金化燥者,未必二三也”,陽明易病燥。
(1)燥濕偏見。
? ? “中氣衰,則陰陽不交而燥濕偏見。濕勝其燥,則飲少而食減,溺澀而便滑;燥勝其濕,則疾饑而善渴,水利而便堅。”
? ? ? “辛金化濕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陽明雖燥,病則太陰每勝而陽明每是負,土燥而水虧者,傷寒陽明承氣證外,絕無而僅有。”燥濕偏見,濕多燥少。
(2)上燥下濕。
? ? ? “然上之燥,亦而因于下之濕。”“燥為寒熱之中氣,上燥則化火而為熱,下燥則化水而為寒。反胃噎膈之家,便若羊矢,其胃則濕而腸則燥。”上燥為熱,下燥為寒,寒則生濕。
(3)中氣證候。
? ? “中風之家,血枯筋縮,其膝踝是濕,而肘腕未嘗非燥。”
? ? “使己土不濕,則木榮血暢,骨弱筋柔,風自何來!”
5.厥陰病。“厥陰原以風化,而風盛者固多”,厥陰病風。
(1)厥陰病見“風”氣。
? ? “水土溫和,則肝木發榮,木靜而風恬;水寒土濕,不能生長木氣,則木郁而風生。”風氣是肝氣不順。
? ? “木以發達為性,己土濕陷,抑遏乙木發達之氣,生意不遂,故郁怒而克脾土,風動而生疏泄。”
? ? ? 厥陰病的原因是水寒土濕,木郁而風生。
(2)風木疏泄(過與不及)。
? ? “凡腹痛下利,亡汗失血之證,皆風木之疏泄也。肝藏血而華色,主筋而榮爪,風動則血耗而色枯,爪脆而筋急。凡眥黑唇青,爪斷筋縮之證,皆風木之枯燥也。”風動血不能沿脈暢流順達而耗。
(3)生氣不足。
? ? “以肝木主生,而人之生氣不足者,十常八九,木氣抑郁而不生,是以病也。”木郁風生,肝血疏泄不順,氣血不流暢,則生氣不足。
(4)上風熱下寒濕。
? ? “手厥陰,火也,木氣暢遂,則厥陰心主從令而化風,木氣抑郁,則厥陰心主自現其本氣。是以厥陰之病,下之則寒濕俱盛,上之則風熱兼作,其氣然也。”
6.少陽病。“少陽雖以火化,而火敗者非少”,少陽病暑。
(1)相火不藏。
? ? ? “水之所以善藏者,三焦之火秘于腎藏也。此火一泄,陷于膀胱,實則下熱而閉癃,虛則下寒而遺溺耳。”
(2)相火上炎。
? ? ? “戊土與辛金,同主降斂,土降而金斂之,相火所以下潛也。戊土不降,辛金逆行,收氣失政,故相火上炎。”
(3)相火衰旺。
? ? ? “病于相火之衰者,十之八九,內傷驚悸之證,皆相火之衰也。病于相火之旺者,十之一二而已。傷寒少陽有之。”
? ? ? “手足陽明,其氣本燥,木火雙刑,則燥熱郁發,故少陽之病,多傳陽明。”
? ? ? ? ? ? ? ? ? ? (五)
? ? ? 六經見六氣偏見,是由于少陰經熱寒中見寒,太陽經寒熱中見熱;太陰經濕燥中見濕,陽明經燥濕中見燥;厥陰經風暑中見風,少陽經暑風中見暑。六氣實為三氣,一氣分二,二有升降,升降衰旺則有六氣偏見。
? ? ? 六經之氣來源于十二經脈,二合一,則氣有陽升陰降,形成各經特有“氣象”或證候。因此,六氣的偏見是人之生理的規律的反映,這是中醫的規律,是中醫理論的基礎。
? ? (注:“”內容均引自《四圣心源》)
(“《四圣心源》精要”文集為原創系列文章,版權所有,請勿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