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IP、IP電影?
近年來,IP熱潮席卷影視行業,較為人們熟知的有趙薇導演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郭敬明導演的“小時代”系列、《爵跡》等等,以上IP電影均改編自熱門小說,那么IP和IP電影究竟是什么呢?文化產業中的IP,即為知識產權,指的是包括文學作品、動漫、影視、玩具在內的素材版權。而IP電影指的是在資本的運作下,將在網絡廣受歡迎的IP項目資源改編成為具有互聯網基因的網生代電影作品。這話說的有點玄乎,那么我們不妨從互聯網IP電影孵化的具體做法中看看IP電影需要滿足什么條件。
互聯網IP電影孵化具體做法
目前的IP孵化產業給予草根原創者絕對數量的平臺和機會。
在IP孵化的前期有以下玩法:
(1)創作前:平臺幫助指明創作方向。如原創者基于平臺給出的具有商業前景的主題進行創作。
(2)創作時:平臺幫助IP商業化改進。如版映科技的“眾創部落”,平臺分析IP特點并匹配對應UGC用戶互動進行內容發酵,提供二次開發空間并滿足市場需求。
(3)創作后:平臺發掘已完成的IP。如騰訊的“青蔥計劃”和藍海創意云的“百萬創意創業大賽”都是以比賽的形式聚集了大量草根原創IP,并從中選出優秀IP進行后續的大力扶持。
在中期,確定IP后想要制作成IP電影則需要進一步的改編,這時往往會根據大數據用戶喜好進行精準畫像、參照消費者或者商業需求進行作品的調整,這是市場邏輯與文化訴求之間相互碰撞與妥協的必然產物。互聯網首先在創作時的應用就很好地降低了IP改編的成本,并在大數據分析上解決了IP的商業化可行性問題,此外,平臺聚集大量優質改編人員,優化IP配置。
在IP電影完成之后的孵化后期,平臺除了借助多方媒體進行互聯網營銷外,還會連接資源幫助IP生產游戲、玩具、圖書等周邊產品,電影的傳播助推周邊產品的價值拓展,而周邊產品又是電影的價值延伸。
“IP熱”下的冷思考
根據上面的介紹,當IP孵化與互聯網融合后,我們能夠看到更多豐富優秀的產品出現在大銀屏上,滿足人們精神世界的多元化需求,這是天大的好事啊,但是請不要忘記,商家永遠不做虧本的買賣。時下互聯網公司紛紛進軍電影業進行資本運作與IP電影背后的經濟價值和發展空間密不可分。具體可分為以下三個原因。
(1)粉絲經濟時代到來:粉絲對于IP作品的狂熱消費不僅僅出于粉絲文化想象的滿足,也是情感粘性的爆發。
(2)版權機制完善:全版權的運營更夠開發IP的更多潛在價值,版權機制的完善也為IP的商業化運作創造更多可能。
(3)輕IP的資本高轉化率:國產電影大都為輕IP,不像美國好萊塢的英雄系列具有很厚重的價值觀,輕IP本身大大降低投資風險,并可短期內完成資本套現。
找個好IP,就算拍不出的東西不如人意,沒事啊,有大把的粉絲捧著呢,投資風險小,來錢快,做不做?當然做,不做這個做什么?還去指望原創劇本缺乏的市場么?做IP電影,照樣殺出一條血路,這就是當前IP電影的資本邏輯。
比如以最近大熱的《微微一笑很傾城》為代表的網絡小說電影IP,其內容大多為“空殼開發”式的概念炒作,并沒有進行實質的文化內核開發,只為迎合粉絲經濟,頗有以“IP開發之名”行資本之實的味道,與好萊塢電影中的美國隊長、蜘蛛俠、蝙蝠俠等具有生命力的超級IP相去甚遠。資本推動的商業化產品與遵循了一條以文化產業運作來達到經濟獲利目的,繼而在國際范圍內完成意識形態傳播的方式對比,高下立見。你說我也嘗試過拍具有文化底蘊的電影啊,但是《黃金時代》、《太平輪》這等耗費數年之功創作的好片并沒有獲得票房預期,甚至在某些泛娛樂的IP電影的泛濫之下,《百鳥朝凰》的編劇以下跪這種方式尋求觀眾,真真可悲可嘆。
是的,具有文化價值卻沒有受眾的IP電影誠然獲得不了成功,在90后95后當道的時代整體的文化都有向泛娛樂化的方向發展,盡管目前我們改變不了受眾的主體喜好,但是我們可以嘗試著找到一種平衡。IP電影的理想開發狀態便是在受眾的口味中找到合適的傳播和民族價值觀的切入點,如《孫悟空之大圣歸來》、《滾蛋吧,腫瘤君》便一舉獲得成功。而在目前互聯網IP孵化的產品中,在IP創作時引導傳播文化價值的做法還少有看到,在創作時便增加IP的商業化價值走的是一條捷徑。只是具有商業化價值的產品改變不了中國正處于落后位置的文化產業,也只會放縱資本運作下的爛片繼續猖獗。
結語
真正的IP是可以永久存活的,中國目前的IP不能叫做IP,只能叫品牌。品牌具有生命周期,到了一定時間會死亡,但IP不會。所幸的是中國目前的IP行業正處于發展階段,它允許試錯,希望在日后能夠看到更多宣揚民族文化、傳承文化內核的IP出現并將中國文化帶向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