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哲
婦孺皆知的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主要見于元代文人胡炳文在《純正蒙求》(卷上)的記載:“魯柳下惠,姓展名禽,遠行夜宿都門外。時大寒,忽有女子來托宿,惠恐其凍死,乃坐之于懷,以衣覆之,至曉不為亂。”元末明初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四·不亂附妄》的記載:“柳下惠夜宿郭門,有女子來同宿,恐其凍死,坐之于懷,至曉不亂。”
柳下惠后人世代相傳的《展氏族譜》,其記載更還原到具體人物、時間、地點、對象、情節、評價等等,其可信度更高。進而說明柳下惠“坐懷不亂”,并非是一個美麗的傳說,而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柳下惠慈悲仁愛、樂于助人的高尚美德,不愧是一位“廉頑起懦,為百世之師”的道德典范!
該族譜記載道:“桓公十六年乙酉,和圣年二十五歲,六月十八日,嘗獨行至瑕邱城東坡野,遇雨持蓋坐,有少婦文曲英氏,四顧無避雨處,招之同坐。婦不得已,坐于懷間,惠毫不為意。其介如此,廉非止廉,于財也必更廉于女色,是以清廉風聞。廉頑起懦,為百世之師也。”
據查,桓公十六年乙酉(公元前696年),這一年,柳下惠25歲。根據《和圣年譜》、《圣祖年譜》記載,公元前701年,柳下惠娶妻姜氏,時年20歲。故事發生在柳下惠結婚后五年。故事發生的地點,則在“瑕邱城東坡野”。據史料記載:“瑕邱,古縣名,春秋為魯負瑕邑,西漢置瑕邱縣,治所在兗州之東北。晉廢。隋復置”。由此可知,“瑕丘城東坡野”,當在今之兗州境內。
據嘉靖《開州志》(河南濮陽)記載:“瑕丘在州南十八里,高五丈,縱橫十五丈,西附小丘,高三丈。”《禮記·檀弓上》云:“公叔文子升于瑕丘,蘧伯玉從。文子曰‘樂哉斯丘也!死則我欲葬焉。’伯玉(名瑗)曰:‘吾子樂之,則瑗請前。’”
柳下惠幫助之對象,是一位“少婦”(已婚的年輕女子),名叫“文曲英氏”。文曲極有可能是地名,抑或是姓氏的郡望。“英氏”,古老的姓氏之一,如今人口卻不多。據《通志氏族略》記載:英氏出自偃姓,皋陶之后,以古國名為氏,大禹賜姓。現在的山東省臨沂市費縣上冶鎮興國村,約有800位英氏后人。據族譜記載,他們是從山東費縣英家疃遷徙到現在的居住地。
作為柳下惠后裔,20余年來,我搜集了展氏、柳氏家譜百余種,精心研讀,頗有所獲。如今,我鄭重公布乾隆抄本《展氏族譜》關于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新說法,提供學界參考,以期拋磚引玉。
真實版的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相信可以澄清某些人士的不實之詞與臆測之說。孔子稱賢、孟子尊圣的千古圣人、百世之師——柳下惠,他的人格魅力與道德力量,必將垂范古今,萬世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