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建立孩子時間觀念,克服漫無目的
孩子磨蹭的原因及改進策略有以下七大類:
吸引注意型。如果有個孩子學習特別好,每天都認真完成作業,父母也很忙,認為孩子沒什么事,就各自忙各自的事情。這樣的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和肯定時,就退而求其次,用不好的行為被提醒、催促,甚至被批評和責罵,是孩子得到父母的精力和時間。對此類孩子的家長建議就是,當孩子有好的行為時就一定要鼓勵和肯定,鼓勵時一定要具體,說細節才有效。
家長期望過高型。如果還在經常被家長批評不認真,孩子會誤認為自己不夠好,家長不喜歡我,家長只是喜歡分,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孩子總被挫敗感籠罩,自我評價極低,不自信自己能成功。建議家長把目標分解為小目標,加入時間因素,給孩子進步空間,讓孩子更多體驗到努力后的成功——成就感是此類孩子進步的動力。
父母包辦型。這類孩子基本上各類事情父母都替他包辦了,尤其是基本的生活技能應該在幼兒園階段得到訓練的,但家長都代替了,無形中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生活能力沒有得到提升和鍛煉,到了上學階段,也沒有辦法遷移到學習能力的提升中,而學習——聽講、寫作業、考試等是家長無法替代的,對于這類磨嘰孩子的家長,建議趕緊從生活習慣開始,多給孩子鍛煉機會,讓他多嘗試,相信他能自己做好,生活能力提高有助于學習能力提高。
雜亂型。作業太多了,所有作業做完之后就要睡覺了,孩子感到無望,因為寫作業太快意味著更多作業,因此每周一至五、周末孩子應該有一個小時和一天的自主時間,如果剝奪了自主時間,孩子就會消極抵抗,并且翻新磨蹭的方式,家長的策略是保證自主時間不被剝奪。
慢半拍型。有的孩子天生反應就慢,這和神經過程有關,對于巴甫洛夫根據神經過程的強度、平衡性和靈活性不同,將人分成興奮型、活潑型、安靜型、抑制型,前兩類人反應比較快,后兩類人反應比較慢。對于天生慢的孩子,家長一方面要有適當的期待,一方面要訓練他的反應速度,加強孩子的競爭意識。
缺乏時間觀念型。這類孩子沒有時間概念,沒有緊迫感,放學回家先玩了再說,邊玩邊學,認為時間有的是,反正有人著急會催他完成作業,家長推一下才動一下。在學校由于沒有父母督促,邊玩邊學,課堂作業無法按時完成,回家需要補作業,還養成了聽課效率低下的習慣,隨著進入中高年級,成績會大幅下降。這類孩子需要訓練他們學會自我管理時間,在規定時間里完成計劃中任務,持之以恒,提高自制力。
注意力分散型。這類孩子容易被周圍的事件干擾而分神。比如上課容易走神,考試也會走神,這種現象一、二年級比較多見,孩子的目標感不強,注意力隨興趣轉移,需要家長幫他設定小目標,明確需要他做什么,最開始以10分鐘為單位,然后延長至15分鐘,直至40-50分鐘。這個訓練過程是提高孩子自制力的過程,需要家長在他大腦中培養一個“小警察”,每當注意力分散時,小警察會提醒他“快回來,你還有事情要做呢!”
認清楚孩子磨蹭的原因,能夠合情合理的分類,分清楚家長和孩子的責任,分清楚孩子先天還是后天的原因,對于先天原因,家長要勇于接納,對于后天原因,家長要合理規劃,認真改善,全面幫助孩子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