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司小鮮肉今天去銀行取錢,遇到了這樣一件事。
一個阿姨邊排隊,邊電話向朋友推銷理財:
大姐啊,你把錢放到我這兒就放心吧,這個項目真的特~別~高端...
我自己都在這里投資了,你還信不過我么...
對對,你把錢全打到我賬戶上吧,你不會我?guī)湍闩?..
一單理財生意,就這樣三下五除二的做成了,對話槽點滿滿,能成功只因雙方是熟人。
別笑大姐笨、事實上,這種對熟人的過度信任,普遍的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
平時買個蘋果都要計較斤兩,但因為朋友一句介紹、一次推薦、三五次曬賬戶、曬收益,就把幾萬、幾十萬投出去的人,并不在少數(shù)。
為什么理財時,熟人間的介紹,更讓人放心?
越女想了一下,可能是因為,首先,理財是一位有門檻的事情,在中國,99%的人在進入社會前,都沒有經(jīng)受過財商教育,而篩選龐雜的理財信息,又需要付出巨大的時間成本。
因此,依賴熟人之間交換信息,(表面上來看)可以大大的提高效率。
另外,中國社會仍然是一個關(guān)系社會,很多問題找找熟悉的人解決,往往比找最靠譜的人,更容易解決。
于是,他們在理財時,自然會把這個人生經(jīng)驗,照搬過去。
總之一句話,依賴熟人,最省事,成本也最低。
但換個方向想,你省去了自己思考的成本,殺熟的騙子,也同時省去了建立信任的成本,直接進入欺騙環(huán)節(jié),成功的概率,也是大大的提高了呀~
而現(xiàn)實生活中,熟人文化,確實正在被人廣泛的利用。
比如,很多不正規(guī)的理財公司,雇傭了大批沒有任何理財基礎(chǔ)、理財資質(zhì)的普通人,來做客戶經(jīng)理。而這些人為了拿傭金、返點,也會忍不住,向身邊的親戚朋友推薦。
當然,如果知道是火坑,大多數(shù)人是不忍心把朋友往里推的。但可怕就可怕在,許多人本身就沒有辨識能力,因為公司高超的洗腦功力,而誤以為自己很懂。
“我是真的覺得好,才推薦給朋友”
因為態(tài)度夠真誠,在熟人光環(huán)和自信魔法的雙重加持下,讓你不信也難。
更糟糕的是,社交媒體一發(fā)達,熟人關(guān)系的負面?zhèn)透罅恕?/p>
這讓我們的“熟人圈”,不只局限在朝夕相處的朋友中,還包括朋友的朋友、以及通過朋友連接到的,任何一個陌生人。
而出于悲哀的經(jīng)驗主義,你即使對這個人100%的不了解,也會因為朋友的關(guān)系,更傾向于信任他。
如何避免殺熟或者被殺熟?
很簡單,如果有熟人告訴你某項投資時,你起碼要搞明白,你的錢,到底被投到哪里去了。
如果自己理解不了,別忘了借助網(wǎng)絡(luò)的力量,多調(diào)研,多比較一下各方人士的說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果你連搜索一下,做下對比都懶得,騙子不殺你殺誰?
如果考察完,隱約覺得不靠譜,但又感到難為情,不買對不起熟人,那么就問問自己——
他好意思忽悠你,你還不好意思拒絕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