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要么讀書,要么旅行,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
一直自詡為背包客與窮游黨的我在大二開學之際,滿懷期待地踏上了去成都的火車。也許,因為欣喜于可以和半年未見的兄長聚首,盼望著第一次感受南方的溫潤,并且想到可以在趙雷民謠中的玉林路走一走,所以三十一個小時的車程竟也不曾覺得煎熬。在我的雙腳之下,我希望獨自體會一個陌生城市的自由煙火與人情百態,去肆意感受心中的詩意與向往的遠方。
列車徐徐而行,先北上寧夏,然后一路向南。我臨窗而坐,寧夏那些獨具特色的房屋,那些朱紅而尖尖內凹的檐角,那些莊嚴肅穆的清真寺,那些好聽而有意思的地名,諸如中衛、同心、固原,那些田間勞作的人們,還有黃河那混濁而有力的水流,無不讓我對旅途充滿好奇。
入川,也許是最漫長的一段旅程。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身臨其境,終于感受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的險要驚險,終于感受到“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的氣勢磅礴。火車在連綿起伏的山嶺盤旋,旁邊是嘉陵江的急流。因為山川居多,所以隧道又多又長。車廂突然浸沒在黑暗中,又突然出現了亮光,心也竟有些揪緊,周而復始,有時候在那冗長的黑暗中,我竟懷疑列車能不能游走而出,仿佛巴蜀之地因為古老,所以必須經過暗與光的熏陶,才能踏足那神秘的土地。
那日午后六點,晚點的火車穩穩停在了終點站。一下火車,立刻感受到滾滾熱浪。因為在西北邊陲的家鄉小城待了一個暑假,竟稍微有點不適應。耳邊想起了好聽的爽朗的四川話,眼前映出了形形色色沒見過叫不出名的南方植物,街角飄來各種老招牌成都冒菜店的香辣味,我拉著行李箱穿過人流,心中默念,成都,天府之國,我走向你了。
(二)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也許雨季中的南方才是想象中的樣子,也許蒙蒙細雨才最適合感受南方的濕潤之氣與朦朧之美。成都那幾日,除了第一天半道放晴,其他時候天空一直陰著,時不時地下點雨,但這種陰雨不會給人壓抑的感覺,更像是在洗滌內心,讓自己的靈魂潤濕,融入到南方獨特的韻味之中。
我去了杜甫草堂與武侯祠。江油有李白故居,成都有杜甫草堂,這兩個中國詩歌史上璀璨的明珠,一生為友,在這巴蜀之地,流傳千古,互放光彩。但是我更喜歡杜甫,喜歡他那悲天憫人的情懷,那沉郁頓挫的詩風,那憂國憂民的心緒。我時常想象一位雙鬢斑白的老者,獨立寒風,手指枯瘦,嘔心瀝血地記下了漂泊無依,伶仃孤苦的一生,也記下了盛唐大廈將頃,無法挽回的沒落。
草堂十分幽靜,從熱鬧都市進入這草堂方寸,仿佛穿越到千年之前。樹木郁郁蔥蔥,小溪流水潺潺,鳥兒倏忽穿過,傳來陣陣啼鳴,清風徐來,枝葉舞動。我緩緩走在詩圣佝僂著背走過的小徑上,端詳著他曾經寫作的書房,想象著他執筆伏案在一豆燈火映照下孤獨的背影。冷似鐵的布衾,啼哭的嬌兒,頑皮的南村群童,歷盡喪亂的他在多少個失眠的夜晚只能倚杖嘆息,無力改變。但是他卻問“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只求“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個地方承載了太多的悲情往事,我靜默了。風依舊靜靜地吹著,夾雜著雨絲,吹落柳梢的綠葉,在小池中打著旋兒。
杜甫寫過“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臥龍與詩圣的歸處都是我向往的地方。先從惠陵走出長巷,然后依次走過孔明苑,義結桃園,最后到了正面的武侯祠。諸葛先生具有傳奇色彩的一生,哪怕是被人們神化,但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一直傳承下來。在這里流連的人們,更多的是流連于那往事越千年的情愫。還記得小學課本的《草船借箭》中孔明的神機妙算,讀三國看到病逝五丈原那一節后幼時的我也非常傷感,初中未學《出師表》時我一口氣當堂背誦,竟也有點淚目。祠內長廊導通,互相連接,我懷著謙卑的姿態跨過每一道門檻,看過每一尊雕塑,劉關張,五虎上將,諸葛家族,良實之士,忠義之將等等,而樂不思蜀的阿斗,在這里是沒有一席之地的。
我很慶幸,錦里那邊的商業氣息并沒有侵入到祠內。我更慶幸,蜀漢風骨一直積聚在這里,未曾消散。士為知己者亡。諸葛亮不枉劉備三顧之情而窮極一生,他們即使沒有桃園結義,我想也是情比金堅了吧。我不禁想起了自己那幾個好朋友,雖說涉世未深,但也彼此理解彼此包容,不禁莞爾一笑。這時候天放晴了,好像處處都閃著光,陽光穿過密林,灑下斑斑駁駁的影子。我坐在走廊棲息,看著墻壁上的《出師表》刻文,仿佛回到了初中的教室里,心中不覺默默吟誦。
(三)
功建秦時,江漢朝宗通大海; 澤濟蜀郡,渠道開放鑿離堆。
雨中獨自一人,拜水都姜堰。以前看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其中他寫過都江堰。我很贊同他的觀點:長城,雖為抵御外敵侵犯,但是秦朝早已滅亡,萬世之業只不過是夢幻泡影,更像是勞民傷財之事,而都江堰,世世代代為成都大地帶來福祗。我一直喜歡他的著作,也許會有人說他的文章華而不實,很空很大,但是那對文化的叩問不正是文人墨客肩負的責任嗎?
都江堰很大,那天雨也很大,但是依然游人如織。我撐著傘,鞋子濕透。有的游客披著雨衣,有的干脆拎著鞋赤腳走。剛進去是一條大道,路兩旁花朵包含雨水,爭艷開放,道路直通伏龍觀,伏龍觀里兩棵樹郁郁蔥蔥,旁邊便是著名的寶瓶口,再依次路過飛沙堰,分水魚嘴。這三個著名的結構最初只在歷史書上看到過圖片,如今親眼所見,頓時心馳神往。它們各自的功能也大抵還記得。走了許久,到了安瀾索橋,又名夫妻橋,架于岷江之上,流傳著何氏夫婦的佳話,因此橋邊有一處情侶祈福的墻,上面寫滿了祝福語,我挑著看了幾個,默默祝愿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緩緩走過那晃晃蕩蕩的索橋,向遠處眺望,水天相接,這水似是無盡中來,流向無盡中去,浩浩湯湯,頓覺自身之渺小,感嘆歷史之洪流。
山清水秀,竹林打葉,雨蒙蒙,風颯颯,頗有“竹杖芒鞋輕勝馬”之意,看著那奔騰的流水乖乖地按照李冰父子的規劃流淌,不禁感嘆古代人民的智慧。戰國時期修建的項目,穿越兩千多年,因為它科學合理的設計,如今仍然一如既往地灌溉著這片沃土。天府之國,不再澇饉。二王廟上,李冰父子也便成了巴蜀的神。
(四)
和我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也不停留。
也許是在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域待久了,來到了這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域,便對這里的一切著迷,山高水長,花朵爭相開放,樹木總是蒼翠欲滴,而且品種繁多。這里溫文爾雅,處處帶著潮濕的氣息。我不禁想起家鄉西北荒漠的烈風,想起家鄉干枯的土地與枝丫,想起家鄉粗獷豪邁的性格。它們都有各自的特點,對比明顯。我喜歡家鄉,也喜歡成都。
西安與成都,前者挖掘盡了歷史資源而經濟發展顯得有點后勁不足,后者是新一線城市,飛速發展卻也沒有忘記那深厚的文化積淀。巴蜀的文化,地震的創傷,古老的智慧,新興的創新,陸續開通的高鐵,飛速發展的經濟,共同造就了這座西部之心。走在成都的街頭,那種慢節奏與隨性而又自然的生活方式與這座大都市的快毫無沖突。啃兔頭,老火鍋,麻香冒菜,成都很辣,我在街頭吃了二兩面就被辣哭了,但依然感受到這里的熱情洋溢,這里的民風純樸。我看見街角互相攙扶著的老人在散步,我看見西裝筆挺的男士坐在角落的咖啡屋,我看見陽光的少年在公園打籃球,我看見我自己悠閑的走在成都的暮色中。成都,雖偏安于一隅,影響卻不止于一隅。
一個人的旅行,一個人的思考,也是一個人的對話。我一個人在這里停留了三天,我忽然間愛上了這座城市。我喜歡憨態可掬的熊貓啃著竹葉,我喜歡這里便利的交通和好吃不貴的面館,我喜歡坐在公交車上看著雨滴悄然滑過玻璃,我知道,這些都是屬于我一個人的自由。相逢總要告別,那日晚上八點,我踏上了西安的火車。
成都,帶不走的只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