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毛衣戰如火如荼的當下,寫這篇文章也算是知己知彼的動作啦。
這本《以大制勝:怎樣在這個事實根本不重要的世界里使用說服力》的書,老麥最早在萬維綱的《精英日課》聽過解說。這本書講的主要是特朗普的說服力,而且這個說服力很多都是基于特別高級的人,例如總統或者CEO級別的。對于平常人來說,學會看懂說服力也算是一個技能,就想看美劇一樣,雖然跟我們的生活很像,但還是不一樣。看這本書就好像在看美劇,看特朗普如何使用說服力獲得了總統職位。雖然我們很難直接從特朗普的身上學到可以應用的說服力,但依然可以通過學習、積累,最后提高自己的說服力。
為什么這本書叫《以大制勝》(Win Bigly)呢?其中就有一點要“仗勢欺人”的意思 —— 你必須很“大”,才容易制勝。武器級的說服力需要很大的“勢”,而這個“勢”得長期積累、甚至是兩代人的積累才行。 這個大,不能只從一般意義上來理解這個大,還代表趨勢,專業性,乃至于氣場身高等有型和無形的東西。為什么人家說,養成一個貴族至少需要三代人的時間才能脫胎換骨。沉淀,積累,發揮好你的天賦,非常重要。
令我感興趣的是書里所提到的另一本書——《做生意的藝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于說服力的書, 這本書更重要的作用,是把特朗普變成了談判藝術的代言人!人們一看特朗普就覺得他是個了不起的談判者。這個作用就太大了 —— 因為如果別人一上來就默認你的談判水平很強,他無形之中就會愿意輸給你——因為你是個高手輸給你不出奇啊。
這樣的一本書、一本著作給公眾什么感覺?是不是有點專業性、思想性、系統性和邏輯性?這樣一來,特朗普就完全可以拋開他那個并不是很受公眾歡迎的富二代的頭銜、風流鬼的形象,搖身一變變成專業人士,一個白手興家的男人。
特朗普把談判當成個人品牌,他無形之中就會成為談判知識的吸鐵石。如何理解?如果你學到一個新知識,可能在一段時間之內看哪里都有這個知識的影子 。 也許這幾天你就在生活中發現了不少跟“說服力”、“認知失調”、“確認偏誤”有關的例子。又或者,你也會想著出一本書!
從這本書來看,早在三十年前,特朗普就是被美國人視為將美國從頹勢中拯救出來的完美英雄的化身的,那么你還覺得他只是個“不靠譜”嗎?譯者在序言中說“衷心希望我國為數眾多的企業家和希望成為企業家的人們能夠從唐納德·特朗普的經歷中找到自己的感覺,受到新的啟發,產生出前進的動力。”可是二十八年過去了,哪怕是特朗普已經當上了美國總統,已經從公司對公司發展到國家對國家這個層次的談判或者說“做生意”了,但是又有幾個人真正熟讀過這本書呢?
所以說服力的養成是個正反饋系統。你表現出一定的說服力,別人就把你當成說服力強的人,你就把說服力當成了個人招牌式技能,別人就更愿意被你說服。有些人一塊聊天的時候,為什么有的人被人認為天生是當老師的料?因為人家一看那種氣場,就感覺行了行了,都按你說的辦!從這一點上來講的話,說服力也是我們生而有之的一個能力,強弱不同而已。拿出時間,針對專門的環境,采用專門的詞語,用專門的套路,在實踐中去磨練,這個提高是必然的。
最近出版的《特朗普自傳》,內容相較于1991年的譯本有所增加,摘取書中的三段話,來作為本文的結尾:
很多人認為我是一個投機取巧者。事實上,我從不做投機取巧的事情。投機者是那些玩老虎機并且期望碰巧賺一把的人,我要做的是經營老虎機生意的人,這種游戲很適合在室內經營。
有人認為我喜歡從好的方面想問題。事實恰好相反,我認為做事從壞處打算更有幫助。我是生意場上的保守派,每筆生意,我的原則都是:做最壞的打算。如果你凡事做最壞的打算,并且提前想好應對措施,那么好事就會不請自來。
這件事情讓我明白了一些道理。第一,不管外界條件多么誘人,一定要相信自己內心的聲音。第二,人應該堅持做自己有把握的事情。第三,有時候,不投資就是最好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