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七月六號,是小暑節氣,往年這個時候已經放假,由于疫情,延遲了放暑假的時間。
? ? ? 上課伊始,我問:“對于今天的天氣有什么樣的感受?”
? ? ? “熱。”
? ? ? “悶。”
? ? ? 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道。
? ? ? 孩子們對物候變化較以前敏感了。
? ? ? ? “小暑節氣,地下冷氣上升,天上熱氣下降,寒熱相搏。熱盛則燥寒盛則濕,這是大自然的寒流與熱流相乘、相侮的表現。”我向孩子們解釋道。
? ? ? ? 接著我向孩子們講了這個節氣的三個物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壁;三候,鷹始摯。溫風是熱風,小暑時節大地上不再有一絲涼風,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由于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墻下以避暑熱。《詩經》是這樣描述蟋蟀的:“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這里所說的八月即是農歷的六月,小暑節氣的時候。鷹已經感知到肅殺之氣將至,開始練習搏擊長空了。因為小暑過后就是大暑了,大暑之后就是立秋,立秋就意味著秋天的來臨。
? ? ? ? 接著出示了唐代詩人元稹的一首詩:
? ? ? ? ? ? ? ? ? ? ? 小暑六月節
? ? ? ? ? ?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
? ? ? ? ? ? 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
? ? ? ? ? ? 戶牖深青靄,階庭長綠苔。
? ? ? ? ? ? 鷹鹯新習學,蟋蟀莫相催。
? ? ? ? 由于學習過前面幾個節氣的詩,同學們對節氣詩更有感覺了。
? ? ? ?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是什么意思?”
? ? ? ? 好幾個孩子舉手回答,我讓陳為解釋。
? ? ? “忽然間熱風就吹來了,因為小暑節氣到了。”
? ? ? “如果你能感受到,請用你的聲音表達出來。”
? ?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陳為的領悟能力真不錯,我似乎感受到了熱浪襲來之感。
? ? ? “接著詩人描寫了那天的天氣: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上個學期我們學過詩人王維的《山居秋暝》,其中有一句是:竹喧歸浣女。那么,這兩句是什么意思?”
? ? ? ? 越來越多的孩子舉手。
? ? ? ? “雨來了,高高的竹子“嘩嘩”響,天色暗下來,已聽到了雷聲。”一個孩子站起來回答道。
? ? ? “是的,因為竹子長得高,所以雨來了,它先覺。就像蕭紅《祖父的園子》中寫道的:來了風,榆樹先呼叫,來了雨,榆樹先冒煙”。我說。
? ? ? “接下來的兩句是寫、、、、、、?”
? ? ? “寫景。”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
? ? ? 孩子們對詩詞越來越敏感了。
? ? ? ? “是的,“牖”是指窗戶的意思。因為雨,門和窗上都有了深深的青色霧氣,庭院的臺階上也長滿了綠色的青苔。我們來讀一讀—”
? ? ? ? 因為前面解釋過小暑節氣的物候,孩子們很容易理解了最后兩句詩的意思。
? ? ? 我讓孩子們把這首詩抄寫在校本教材《經典誦讀》的空白處。上一屆的學生都有給詩配文配畫,因為疫情,五月份才開學,還沒來得及讓孩子們這樣做。
? ? ? ? 第十周期末測試,測試完后還要再上一個星期的課,我決定好好利用那一周的時間,讓孩子們給詩配畫并配上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