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小時候看《西游記》,有個問題實在想不明白: 唐僧去西天取經,十萬八千里,孫悟空翻一個跟頭,正好十萬八千里,那么,唐僧為什么不讓孫悟空帶著他飛呢?
一個跟頭就翻過去了,多簡單啊,何必要去經受那九九八十一難呢?
一路妖魔鬼怪,一路降妖除魔,一路歡聲笑語,一路千變萬化。
唐僧,一個肉體凡胎,什么都不會,經常被妖怪捉走,也不會武功,太笨了。
孫悟空,七十二變,騰云駕霧,上天入地,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神通廣大,無所不能。
豬八戒,武功一般,只知道吃喝玩樂,而且還好色,經常幫倒忙,但是形象讓人發笑。
沙僧,一路馱著行李。人很老實,任勞任怨,只會聽師傅和大師兄的話,沒有什么亮點。
白龍馬,一路馱著唐僧,就是一只小白馬,沒有存在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
“科”是俗語的“窠”,就是坑、洼。孟子的意思是,流水遇到坑、洼,要充滿之后才繼續向前流;不把坑、洼填滿,就不向前流。
我豁然明白,唐僧師徒的取經路,像流水一樣,遇到的每一個坑洼都填滿了,再向前走一步。這是極其注重細節的人生。這每一個坑坑洼洼,都有上天的美意;這些坑坑洼洼,是熬人的苦杯,其實,也正是盛滿祝福和營養的福杯啊!
如果用巧法省下走哪個坑洼,坑洼里含著的福分和養分,就得不到了。師徒四人一個一個地戰勝八十一難,一步一步地走過十萬八千里,他們的心如鋼鐵,在反復灼燒、錘打,抵達西天時,已經不是取經最初的凡人了,他們脫俗成圣了,內圣外王。
盈科而后進,是一種厚實、沉著的堅守和忍耐;成就的,是不尋常的質地和品格。據說,如今的白酒調酒師,能用酒精、香精、味素,快速調出美味的酒。但是真正的好酒,必須在地下默默無聞地埋藏、發酵多年。
NO.2
悟空,悟能,悟凈
三個名字的深刻含義
《西游記》表面上看只是一個簡單的神話故事,或者是一部妖魔鬼怪的游記傳說。但是千萬不要以為神話和現實一點關系都沒有,作者借用神話來表達自己的精神追求,表達自己的人生理想,是作家作者常用的手法。比如唐僧的三個徒弟,分別叫做悟空、悟能、悟凈,他們的名字都不是隨便取的,名字里面蘊含著深刻的含義。
首先,孫悟空的名字和姓氏是須菩提祖師賜下,而據佛經記載須菩提乃是佛祖十大弟子之一,是佛祖弟子中最善解空者,被譽為“解空第一”。解空的含義很廣,在這里可以簡單理解為悟解世間諸法的空相,也可以理解為解空心中的紅塵牽掛。孫悟空與菩提因緣而生,因緣而合,此前祖師曾說過:“我門中有十二個字,分派起名到你乃第十輩之小徒矣。”據原著所述祖師門下總共有12字輩分別是: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十二字。排到孫悟空,正當“悟”字,因此就給孫猴子起了個悟空的名字,所謂的“悟空”就是“皈依佛”的暗示。
其次,豬八戒的名字是由觀音菩薩賜下,而二師兄悟能就是“皈依法”的暗示,悟能的另一個名字又叫做八戒。在大乘佛教里八戒即為: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淫,四戒妄語,五戒飲酒,六戒著香華,七戒坐臥高廣大床,八戒非時食。沒有戒律就沒有佛法,佛法能寓于持戒之中,守住八條戒律即是悟能的含義。而西游記之所以把二師兄描繪成豬,就是代表了人的愚味無知和貪欲,代表著人的欲望是無限的,也代表著一切凡人都有的七情六欲。
三師弟悟凈是對“皈依僧”的暗示,也就是奉行佛法,得以清靜的意思。“凈”是悟空、悟能之后的結果,而事實上沙僧又排在孫悟空與豬八戒后面。佛說:“隨其心凈,即佛土凈。”根據先來后到的順序大師兄孫悟空、二師兄豬悟能、三師弟沙悟凈分別代表著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把唐僧三個徒弟的名字連起來,悟空、悟能、悟凈的含義即是指皈依佛門,守住八條戒律方能內心清凈修成正果。其實說的就是佛教中的三皈依,只有心皈依佛,情皈依法,性皈依僧,才能取得真經。而唐僧收了這三位徒弟也就意味著取經團隊有了修成正果的決心。
NO.3
孫悟空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為什么不背著唐僧去取經?
“剛翻過了幾座山”
“又越過了幾條河”
“崎嶇坎坷怎么它就這么多”
《西游記》承載了幾代人的歡樂和回憶,每當片頭曲響起的時候,我們總是抑制不住心中的那份激動。《西游記》中唐僧取經路途十萬八千里,孫悟空一個跟頭正好也是十萬八千里,孫悟空背著唐僧一個跟頭就能到達西天,為什么還要跋山涉水歷盡千辛萬苦去取經呢?
有人說是唐僧不愿意,要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取經,才能表達自己的決心和誠心。
有人說如果要是孫悟空直接背著唐僧去西天,那《西游記》一集就演完了,更不會有路上的降妖除魔,精彩演繹。
有人說《西游記》主要是演繹路上的艱難險阻,表達了做成一件事情的艱辛歷程。
以上這些想法也沒有錯,但是我覺得依然沒有真正理解《西游記》這部名著。
其實《西游記》表面上是講取經的過程,實則表達的是唐僧這個人的修佛過程,這個人的心路歷程。
孫悟空代表了唐僧那顆不受約束的心。
孫悟空有七十二般變化,我們的心也有“七十二般變化”,可以去我們想去的任何地方,可以改變我們任何的想法和思維,天馬行空,不著邊際。孫悟空的所有本領就是我們不受約束的心的特征。
與孫悟空一樣,這顆心的力量很強大,破壞力也很可怕,所以才會出現緊箍,表面上是為了束縛住孫悟空的行為,實則是為了束縛住那顆不安分的心。每個人都曾動搖過很多意志,都有過很多意念。
豬八戒代表的是唐僧作為一個普通人的欲望。
豬八戒看到美女、美食、金錢都會犯錯,可是唐僧并不會去刻意管豬八戒,也不嚴厲的批評他。因為這是人的七情六欲,人人都會有,這是常人都能夠理解的。每個人不一定有豬八戒一樣的表現,但是都有豬八戒一樣的欲望。
沙僧代表的是唐僧的腳踏實地。
沙僧的名言因為春晚變得家喻戶曉:“師傅,二師兄被妖怪抓走啦!”“大師兄,師傅被妖怪抓走啦!”這個段子流傳很廣,大家對他一笑而過,覺得沙僧好像就是那樣。他的人很老實,不會像豬八戒一樣犯錯誤,他說的每一句話似乎都是對的,但是很無趣。他只知道干活,挑著擔子無怨無悔,任勞任怨,他代表了唐僧的腳踏實地。
白龍馬代表的則是唐僧的意志。
無論團隊中的其他人表現如何,是精誠合作還是分道揚鑣,是坎坷辛苦還是陽光大道,不管遇到任何情況,白龍馬都是一定要去取經的,一定會一直馱著唐僧,一路向西。
孫悟空和牛魔王是好兄弟,原本都是山野的妖怪,無法無天。孫悟空跟著唐僧去西天,一路修行,最終修煉成佛;牛魔王還是原來的心性,所以他未能擺脫“妖怪”的身份。
心如果沒有經過修煉,時時刻刻處于原始狀態,心里會摻雜很多雜念,不清不凈,總是處于愚昧原始的狀態。只有修成正果,才會真正不受約束,獲得真正的人生自由。
在《西游記》的最后,孫悟空修煉成佛,對觀音道:菩薩,此時我已成佛,與你一般,莫不成還戴緊箍,你還念什么緊箍咒約束我?趁早兒念個松箍咒,脫下來,打得粉碎,切莫再去捉弄他人。這個畫面我們都記得清清楚楚。
菩薩說:當時只為你難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得道成佛,自然去矣,豈有還在你頭上之理!你試摸摸看,孫悟空舉手去摸,果然沒了。
《西游記》塑造了諸多角色的豐滿形象,各種妖魔鬼怪,各種變幻莫測,其實說的都是人心,人所有的形態都來自內心,所有的丑陋所有的意念也都來自內心。
NO.4
取經的路為什么是十萬八千里?
唐僧取經的路是十萬八千里,為什么不是九萬里或十萬里呢?
這就得從一本佛經說起。佛家有一本經典經書,叫做《仁王經》,《仁王經》全名《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在《仁王經》中,有這樣一句話:“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在這里,生滅并不是指人的生死,而是指人的念頭。
一秒鐘為兩個彈指,兩彈指就是十萬八千個念頭,也就是說人一秒鐘可以有十萬八千個念頭——人心中的雜念。
在吳承恩所寫的《西游記》中,十萬八千里的取經路,并不是指真正的取經路,而是指的唐僧師徒四人心中有十萬八千個雜念。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去西天取經,西天取經的地點叫做靈山。其實是祛除自己心中雜念的過程,是修心的過程,當取經路越來越少,直至他們師徒四人將十萬八千里路走完,到達靈山,代表他們心中的雜念被徹底祛除了,到達了心靈之山,修成正果。
整部《西游記》真正講的是一個人心路的歷程,一個人修心的過程,是一部內圣外王修身養性的世界名著。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不怕心路多艱難,不怕人生多磨難;
只要汝心誠志堅,回首處即是靈山。
《西游記》,踏實內圣外王的修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