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羅胖的得到上吳軍老師“硅谷來信”專欄中,有三封信專門談了讀書的話題,分別是第112、113和第115封。這實際就是一個系列的三篇文章,完整闡述了吳老師關于讀書的觀點、方法以及最近讀書的心得,給讀者很大的啟發,讀之收獲頗多。總的來說,老師認為讀書的目的有三,合起來六字訣--------怡情、養性、長智。
? ? ? ? ? ? ? ? ? ? ? ? ? ? ? ? ? ? ? ? ? ? ?前言
在正式談讀書話題之前,吳老師先講了,讀書是走出學校后自我學習自我提高的方法之一,不是唯一。而學習最簡單的方法是直接上課,他自己就是上網課、到大學旁聽和花錢請一對一的專家授課。這剛一開場,吳老師勤奮好學也是讓我等開了眼界了,也更加佩服了。我自己之前也在網易公開課上找了一門很感興趣的課程在聽,同時購買了配套教材,邊聽課邊做筆記,然后讀教材,按照老師的要求做作業。就是進展很慢,要加油學。
除了聽課就是閱讀了,閱讀包括報紙、雜志和書籍。因吳老師在美國,講的報紙雜志都是美國的,或者說是英文的,我們看了可以參考他的思路。老師說美國的報紙之前有一些觀點獨到的文章,現在少了,2016年大選后報紙的影響更是萎縮。我自己讀報紙有本地的日報晚報和行業主管機關的官方報紙,了解時政和工作動態,其他的報紙也不清楚還能讀什么。
雜志方面吳老師列舉了很多,有高質量知識性的《大西洋月刊》、《哈佛商業評論》等,有純學術的,包括老師自己專業期刊,其他領域純學術的期刊,挑自己感興趣和寫書需要的生物遺傳等方面的論文閱讀。另外老師還讀一些經濟學的純學術的期刊,因為兼任上海交大商學院的教授,需要更新經濟學的知識。這段看完,還是上面那話,開眼界和佩服。
吳老師認為讀雜志比讀書有三個明顯的好處。第一內容比較新,而且各種觀點比較全面。第二是相對客觀,即便作者有較強的個人觀點,也需要非常詳實的數據說明,而書籍則相對主觀。第三,雜志的多篇文章及參考文獻,能夠構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書籍相對獨立,觀點獨特,如果沒有該領域的知識背景,讀者容易“走偏”,比如《人類簡史》、《自私的基因》。
這一段看了后非常受啟發,也是沒想到。自己對雜志的印象,除了工作上主管機關的雜志,就是一些娛樂消遣性的,而且就是這樣雜志也幾乎淡出了人們的視線,買雜志看雜志的人現在是少之又少了。至于純學術的期刊雜志,因為學識太淺薄,還真沒有讀過,甚至不知道有哪些。
聽了吳老師的指點明白了:如果需要、想要學習了解那個方面的知識,可以閱讀相關的權威雜志,了解大的知識框架和最新的觀點、研究成果,然后根據需要再挑選閱讀書籍。看來牛人之所以牛,是有原因的,他們真的是有獨特的思路和方法的。大多數人包括我自己,學習讀書什么的,哪里有體系,東一榔頭西一棒槌,效率不高收獲很少。現在知道了,就好好考慮考慮,希望提高的領域是什么,挑選什么期刊讀,再選擇什么書,聽什么課程。
? ? ? ? ? ? ? ? ? ? ? ? ? ? ? ? 讀書目的之一————長智
長智就是通過讀書增長知識和智慧。吳老師通過介紹他最近閱讀的《哈佛中國史》,講述了閱讀的方法和收獲。《哈佛中國史》一套六本,花幾周時間通讀了第一遍,個別地方做了注釋、標記,將來可能讀第二遍,也可能讀書中提到的其他專家的書。這樣一來時間長了,知識的視角會比較開闊。這讀書的方法和前不久讀的《怎樣有效閱讀一本書》上介紹的,很有相似之處。
吳軍老師寫了《文明之光》系列書籍四冊,出版發行后影響很大,還獲得了國家的圖書出版的大獎,最近又和羅輯思維合作出版了《文明之光》的精華版,可知老師對世界史和中國史是深有研究的。比如寫關于日本明治維新的內容,就使用哈佛大學著名歷史學家費正清的方法做了分析,其結論與《哈佛中國史》的一個觀點類似。吳老師在閱讀中還看到,這套書還給了其他的分析,歷史學家們用更宏觀的視野、更長時間的跨度來考慮歷史問題,得出其他的不同的結論,這也是這一套書的特色。
讀書可以增長知識智慧,人人都知道。但吳軍老師有現在的成就是有其原因的,一是讀的早,讀的多,讀的廣。中學讀的是清華附中,中學期間平時放學就經常到大學圖書館看書。節約所有的零花錢買書,買不起就借書看、蹭書看。中學階段就接觸了解了近代西方思想哲學方面的書籍,如盧梭、伏爾泰的書,還有其他的古今中外的偉人名人的書籍,了解了很多不同的觀點。二是邊讀書邊思考,孔子說“學而不思則惘”。比如讀《哈佛中國史》,思考書中對某歷史事件的分析,與自己的分析結論有何相似,有何獨特的觀點,是如何得來的,是哪里的哪位專家研究出來的,是否再讀這位專家的專著。如此讀書,如此思考,何愁不長智。
? ? ? ? ? ? ? ? ? ? ? ? ? ? ? ? 讀書目的之二-————怡情
對于吳軍老師來講,如果讀書和學習只是為了長智慧,這僅僅享受了讀書樂趣的三分之一。但凡是個人,在稍微閑暇時都要放松、享受一下。吳老師從中學時就養成了讀書的習慣,把讀書當作享受、娛樂。閱讀的好處是可以怡情,不是為了取悅于誰,而是自我享受。休息日,外面風雨交加,在屋內窗前捧讀好書,真是享受。如果想要影響父母、教育子女,自己不讀書頭腦空空,是不可能影響其他人的。
讀書怡情的習慣,有天生喜歡的,也可以后天養成。孩子上學之后,就要引導他們養成閱讀的習慣。如果說孩子功課忙沒有時間閱讀,其實是花了太多時間“炒剩飯”,說沒有時間閱讀只是托詞而已。至于讀什么不必強求,學到什么也不重要,只要喜歡就好,習慣就好。讀書本身不能太功利了。吳老師就喜歡讀辛棄疾、李后主的詞:“更能消、幾番風雨”、“林花謝了春紅”····讀這些有什么用,就是怡情,怡情有什么用,也許也沒有什么用,但是可以讓人變得有趣。有趣對人一生的幸福很重要,甚至比專業知識更重要。年輕人在成長中把自己變成一個有趣的人非常重要。
看到這里我想起了俞敏洪老師公號上也寫了關于讀書的文章,談了閱讀有用的書和無用的書的觀點。有用的閱讀是抱著某種目的性去學習的知識性閱讀,并知道具體的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無用的書”像《莊子》里說的“無用的樹”,讀“無用的書”是讀哪些表面上沒有直接功用,但卻能把人生提升一個級別,使我們變成自己生命中一定美麗風景的書,比如《詩經》、唐詩宋詞,以及哲學、文學、歷史類書籍。俞老師的讀書二分法,很好的對應了吳軍老師的讀書之長智和怡情,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啊。
我從春節后開始我有計劃的閱讀、學習和習作,每天都有需要完成的任務。但同時我每天還讀幾頁《哈利波特》,已經把最后一部重讀了一遍,還想再讀一遍,真是百讀不厭吶。馮唐在他的散文集《活著活著就老了》中說,《哈利波特》是垃圾,又說小說閱讀是非常個人化的,天大的理抵不過自己喜歡。是的,我就是喜歡,非常喜歡這套書。用吳軍老師的話說,就是讀著是很大的享受,也希望享受之余能看出點小說的什么門道來。
? ? ? ? ? ? ? ? ? ? ? ? ? ? ?讀書目的之三————養性
養性就是通過讀書提高個人修養。吳軍老師介紹了對他自己有幫助的幾本書,也是幾個人:曾國藩、尼采、富蘭克林、培根和莊子。我就是因為看了老師的文章,前段時間讀了《富蘭克林自傳》,很有收獲,記了不少讀書筆記,還寫了讀后心得。
這一部分吳老師是通過介紹他最近讀的《品格之路》來談的。文中講了美國軍事家、政治家馬歇爾將軍的幾則故事,反映了他的美德。馬歇爾追求“首先是政治上的目標,汽車才是軍事上的勝利”。他在二戰后幫助歐洲人振興經濟,比在二戰中軍事上的勝利重要的多。從中我們可以學到應該如何修行,選擇做什么樣的事情。如果把目光放遠些,商業上成功的意義遠比文明的成就小很多。如果做一個產品最終對世界有點幫助,意義的比較大了。老師的投資公司元豐資本的投資原則,更看重一個項目是否能對世界產生重要影響,而不是簡單的金錢回報。與馬歇爾的追求相似。
還有艾森豪威爾,受家庭影響養成自律品質最終“逆襲”,成為了一個優秀的軍人,后來還當上了美國總統。底層逆襲很困難,其實身處底層,貧窮固然是一個最大的上升障礙,但是更可怕的是身處底層后見識缺乏,而且自制力缺乏,艾森豪威爾的家庭并沒有什么錢,但是并不缺乏精神上的財富。
最后吳軍老師說,書籍相對便宜,讀書養性每個人都可以達到,很容易獲得不受家庭物質財富影響的品格上的財富。
在身處底層需要見識方面我深有體會。居住在三四線中部小城,我一直保持這與在北京工作的弟弟的密切聯系,經常很深入的了解他的近況、新鮮的觀點看法等,也經常瀏覽他推薦的網站、文章,這使我與周圍人的見識高不少。在孩子高考報志愿是采納了他的意見,獲得了及其令人滿意的結果。當然為了自己的理想,還是需要多讀書,找到支持點,最終實現理想。
非常感謝吳軍老師,讀他的文章就是最好的長智、怡情和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