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著名醫家萬全世醫出身,師承家授,薈萃眾長,精通養生之道,尤為重視日常攝生頤養,親身躬行,年壽至九十。他在《養生四要》中將自己畢生的養生秘訣歸納為:“寡欲、慎動、法時、卻疾”這八個字。其養生理論質樸意深,獨具匠心,對我們日常的調養保健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寡欲
萬全認為寡欲是養生的第一要義,寡欲的關鍵是堅忍其性,堅忍其性則不壞其根,才能保護人體的根本。具體說來就是節制房事和節制飲食。
節制房事
“欲不可縱”,是中醫養生學的基本要點之一。古人所言:“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者,可以養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尸矣”。萬全認為,適度的房事生活是人體平衡陰陽、綿延子嗣的生理需求,不可斷然禁欲,亦不可縱欲無度。
節制飲食
“嗜有所偏,必生所偏之疾,初傷不覺,久則成患”。 在飲食上他提倡不要偏嗜,因為酸傷肝、苦傷心、甘傷脾、辛傷肺、咸傷腎。他認為合理的飲食能夠滋養臟腑、筋骨、肌肉、血脈?!翱诟怪B,軀命所關”,“谷、肉、菜、果,皆天地所生以食人者也。各有五氣五味,人食之,先入本臟,而后養其血脈筋骨也”。飲食雖是氣血化生的主要來源,但飲食也要節制,一是飲食不可偏嗜,二是飲食不能過量。
慎動
養生的第二要義就是慎動。通俗一點講就是指不要過度的活動,而是要“動而中節”。萬全認為“儉視養神,儉聽養虛,儉言養氣,儉欲養精”?!吧鲃诱撸^保定其氣也,保定其氣則不疲其枝矣”。
養心安神
養心安神的首要前提是要有慎獨精神,《養生四要·卷之二》曰“慎動者,吾儒謂之主敬,老氏謂之抱一,佛氏謂之觀自在,總是獨慎功夫?!毙囊税察o,神宜安定,心神皆安則妄念不起,才不會受到七情的影響,產生內經所說的“喜傷心,恐勝喜;恐傷腎,思勝恐;思傷脾”的結果,其次還要掌握一定的條暢氣機經絡的方法,如通過打坐、瑜伽、太極、八段錦等來調整呼吸以安神定志。
體不過勞
體不過勞的前提是愛惜身體,關鍵是勞不過極,根本還在于守靜,同時要注意日常鍛煉。萬全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必須愛惜,“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所以勞必不能過極,過及則損傷身體。萬全還強調“人之好動者,多起于義”,只有守靜才能保證心念不動,避免過勞。同時他還總結出一些活動量不大,但效果顯著的養生方法,如目宜常暝,發宜常梳,背宜常暖,齒宜常叩,腹宜常摩,只要做到上述的幾點要求才能做到形勞不倦,身體強健。
法時
中醫認為人與自然相通應,法時即是指人要尊重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變化。內經云:“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
春夏的特點是陽氣升發向外伸展,養陽氣才能順應春夏生長之氣。秋冬的特點是陽氣收斂閉藏。滋陰液才能順應秋冬的肅殺之氣。
卻疾 卻疾即是未病先防顧護正氣,既病防變把握治療時機。
未病先防
“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防病比治病更重要,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固護正氣、保養精氣神在日常養生中意義重大,萬全倡導以性味平和、寒涼相濟、陰陽適調、清補力緩的丸藥保養精氣神。
既病防變
《內經》云“善治者治皮毛,不善治者治骨髓。蓋病在皮毛,其邪淺,正氣未傷,可功可刺。病至骨髓,則邪入益深,正氣將憊,針藥無所施其巧矣?!比f全也認為一旦患病必須盡早治療否則,“一旦病亟,然后求醫,使醫者亦難以施其治”,故而“善養生者,當知五失,不知保身一失也,病不早治二失也,治不擇醫三失也,喜峻藥攻四失也,信巫不信醫五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