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個人描述了自己和專業運動員之間的差距。(is.gd/5BxzwS)作者從小就打乒乓就很厲害,教他打球的都是省隊、市隊的一級運動員。于是他從小學到大學在乒乓球上就沒有輸過,還試過用空調遙控就打贏同學。這樣的成長經歷自然讓他在乒乓球上很有自信。有一次他遇到鄧亞萍,跟她打了一下。作者最后是11比0輸掉比賽,從來沒接住過鄧亞萍的球超過兩次。當時鄧亞萍還是穿著高跟鞋,圍著圍巾。這個結果很出乎作者的意料,因為他覺得自己乒乓球打的還可以,至少應該不會輸得太慘。
其實我們人類挺有趣的,在自己圈子里感覺還不錯,就以為跟專業人士差距不會太大。比如說,我們這種喜歡籃球的人,會感覺自己可以模仿到科比、庫里的某個動作,感覺自己還挺厲害的。比如說,蘋果出了新的產品或者說,比方說 Touch Bar,社交媒體上一篇罵聲,還以為自己真的比蘋果的工作人員想的清楚。心理學上有「過度自信」的研究,不過感覺這些「自信」已經遠遠超過人們常說的「過度自信」了。稍微解釋一下「過度自信」吧,簡單地說,就是字面意思,比如實驗中大約90%的人認為自己的駕駛水平超過平均水平。
細想一下,這種差距是在合理不過了。差距的來源,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訓練方法,另一個是訓練時常。天賦這種東西我不太懂,所以暫時不談。
下面我舉一個自己學英語的例子。
首先說說訓練方法。如果我跟你說,有個人一個月時間就把自己的英語詞匯水平從4級提升到托福水平,很多人可能是會不信的,或者感慨「哇,大神」,或者默默感慨,自己英語怎么學了那么多年都難以提高,以為自己天賦不如人。實際上,懂的人自然懂,不過是用了一個合理的學習方法而已。有一個新東方的老師,叫楊鵬,他寫了一本《17天搞定GRE英語》,詳細地說明了17天背完GRE英語的方法,簡直就是「操作說明書」了,需要的材料和每一個步驟都說明了,照著這個方法,17天就可以搞定GRE單詞。好的學習方法和不好的學習方法之間,是天差地別的。
然后再說說訓練時長。我準備托福的時候,一個月花在英語上的時間,應該比身邊同學一年還多。差異也是因為訓練時間的差別帶來的。我早就想清楚這個問題了,高中的時候,很多數學很厲害的同學,他們學新的數學知識很快,解題很快。有個同學有多聰明呢?他英語很爛,語文一般,典型的文科差,理科強的人,上課老師在黑板上寫數學題,老師還沒寫完,他就猜到老師要問什么,并且把答案說出來了。我當時就驚訝,他好厲害啊,他數學天賦很高。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稍作分析,他肯定是喜歡數學的人,他從小學到高三,12年下來,如果平均下來每天比我多學半個小時數學,這么多年下來他花在數學上的時間就比我多了兩千多個小時。有這樣的差異是在自然不過了。
作為一個馬上要走入職場的人,我覺得我接下來的競爭已經跟在學校的時候非常不一樣了。在學校的時候,局限于自己的視野,感覺自己稍微努力一下,就不錯了,或者說已經成績年級第一了。這是明顯的被自己局限在小圈子里了。走入職場,厲害的人多的是,發展通道也更加多。本科要四年才能離開學校吧,碩士要三年才能離開學校吧,但是在職場上,可以快速前進,有更高的水平了,就有機會和更高水平的人聊天,一兩年一跳槽也是再常見不過。
職場上的人,喜歡說「天賦」,喜歡說「聰明」。我第一份實習的公司的創始人兼CEO就說過,什么人適合做產品經理,「只要你聰明就可以了」。說的是「聰明」。其實「聰明」是一個壓縮過的概念,在我看來,「聰明」就是「訓練方法+訓練時長」達到一定程度的外在表現。當然還有天賦,但是天賦不可控加上我不懂,所以就沒放到模型當中。補充說一下,要想提高訓練時長也是不容易的,人們說 playing hard is a sk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