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6 華杉
海底撈學得會。
【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qian)于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
這是孟子的養浩然之氣三大心法第二條:集義。和《中庸》里講的“至誠無息”意思差不多。
慊,快意,滿意。行有不慊于心,做了一件內心有愧的事。
孟子說,浩然之氣,是由正義的、經常的、持續的積累所產生的,是不能間斷的。
非義襲而取之也——不是偶然遇上一件仁義的事,奮發勵志,像搞突然襲擊一樣,搞一場就能奇襲得手,得到浩然之氣的。不管你曾經多么大仁大義,一旦做了一件內心有愧的不義之事,這浩然之氣,一下子就泄掉了,真氣沒了,氣餒了。
這樣我們就理解了孟子的話:“行一不義,殺一無罪,而得天下,仁者不為也?!辈还芏啻罄?,哪怕是得天下當皇帝的利益,但要我行一不義之事,殺一無辜之人去得到,我不做。
真能做到?這么大的利益也不動心?你信不信?
這個,只能自己去體會,別當一句名言,拍案贊美,但根本不往自己心里去,要切己體察,事上琢磨,體會體會為什么,想一想自己會不會也那樣去做。做,為什么?不做,又為什么?
理解不了,是價值觀不一樣,雞同鴨講,思維完全不同。所謂壞人不知道好人有多好,好人不知道壞人有多壞,普通人也不能真懂得圣人在想啥。
朱熹注解說,集義,就像積善,就是要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合乎道義,一旦做了一件不義之事,因為自己心里知道,心里有虧欠了,氣就軟了。
義在心之內,不在身之外。所以孟子說,告子不懂得義,因為他把義看著是身外之物。
孟子說的集義,一件不義之事都不能做,類似《中庸》里說的至誠無息。無息,就是沒有間斷,“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敝琳\無息,不間斷的積累,他的效驗表征就顯現出來,就能悠遠而無窮,永續經營傳承;就能博厚,厚德載物;就能高明,完全活在他人想象之外,人人都說你那個東西真沒法學,學不會!
想起本書說的:《海底撈你學不會》,前幾天我還真就學會了一條。
事情是這樣子的:
我們公司有一位設計師,任勞任怨。每個公司,都有不少這樣任勞任怨的同事。他任勞任怨嘛,工作就壓給他多些。時間長了,他也頂不住,他辭職了。
這樣的事,每年都有發生,惋惜一下,就過去了。現在這成天讀圣賢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切己體察,事上琢磨,自己多想了一想。
這時候,偶然手機上刷到一篇報道,說海底撈給每一位離職的店長,只要工作一年以上的,不管他是辭職回家休息了,還是被別人餐廳挖走跳槽了,一律給8萬塊錢“嫁妝”。老板張勇的解釋是這樣的:因為在海底撈工作太累,能干到店長以上,都對海底撈有貢獻,應該補償。他說,如果是小區經理(大概管5家分店左右)走,給20萬;大區經理走,送一家火鍋店,大概800萬。
想起這報道,以前也讀到過,不僅讀到過,而且讀到過很多次,只覺得這老板人不錯,沒往深里想。沒有切己體察,事上琢磨?,F在因為認識了張勇這個人,跟他有交流,更加留意關于他的報道,加上這段時間正讀孟子,全聯系起來了,豁然開朗,洞然明白!
張勇可能并沒有讀過孟子,但是我懂得了他的心,也學會了,就在公司推行了一條新的制度:凡是在華與華工作滿一年的員工,主動離職或者跳槽去別的公司的,補償一個月工資,就從剛離職的這位同事開始,補發一個月工資給他。
人有兩種,一種人怕吃虧,吃了虧他睡不著覺,一定要找回來!另一種人呢,怕占人便宜,一旦覺得我可能占了別人便宜,睡不著覺,一定要加倍補償對方。
怕占便宜的人,他隨時都在找虧吃,吃了虧,心里墊了底,不小心占了人便宜的風險降低了,他就心安了。
一個我們很重視的員工走了,有的老板會很氣憤,我這么培養你,給你那么好的待遇,你還背棄我!另一些老板會反躬自省,哎呀!他被別的公司挖走了?那肯定是別人對他更好,給的待遇更高?。∷緛砜梢阅酶叽?,卻在我這兒以較低待遇干了這么久,那豈不是我占了人家便宜?財務經理呢?過來!過來!趕快!趕快!給人家發點錢。
不用去問張勇,我知道他就是這么想的。
什么事,什么人,都有“文化原型”,這種想法,這種心態,孔子早就總結過了,叫“生知安行”。
張勇就是生知安行的人,生而知之,安而行之。他天生就有這份心,就這個價值觀邏輯,這樣去做,他就安心。給人家8萬塊錢,他也不知道是給多了還是給少了,只是求自己心安吧。否則,“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彼粜睦镉X得欠了人家,就是喊他吃海底撈,他也吃不下去,心里有個疙瘩,不爽啊。
說海底撈你學不會嗎?非也,是看不懂,也不愿意學。跳槽了我還給他錢?我有病啊我學這個?華與華就學會了這其中一條,太簡單了,馬上就學,馬上就做。
我這種人呢,也有原型,孔子總結了,比“生知安行”檔次低一點,叫“學知利行”,學而知之,利而行之。本來不知道的,書讀得多了,讀明白了,交的朋友也是好人為主,都是良師益友,就學到了。學到了之后,覺得不錯!這樣做是對的!馬上知行合一,去做!
孔子還說了第三種人,叫“困知勉行”,不知道,也沒去做,被困住了,被懲罰了,吃一塹,長一智,曉得了,勉強自己去做。
孔子鼓勵大家說:不要怕自己層次低,不管是生知安行,學知利行,還是困知勉行,只要你去行了,結果都是一樣的。困知勉行的結果,和生知安行的結果是一樣的。
不過,孟子說了,你不能追求結果,如果追求結果,那你還是不能養成浩然之氣。這個關鍵的關鍵,明天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