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標題,你可能很好奇,什么是新新媒介呢?
新新媒介一詞來源于《新新媒介》一書,這本書是保羅?萊文森寫的,是一本新聞傳播學研究中新媒體方向的書籍。
作者保羅?萊文森是著名的媒介環境學家,被譽為“當代麥克盧漢”。這本書讓我對互聯網時代有了充滿歷史感的深刻認識。當然學術研究往往滯后于現實世界,這本書所敘述的新新媒介也是來源于2010年左右的互聯網世界。
互聯網誕生之前的一切媒介都是舊媒介,它們時間和空間定位不變,比如書籍、報刊、廣播等。舊媒介大多由專業人士生產,有著自上而下的控制。
互聯網的第一代媒介就是新媒介,比如電子郵件、亞馬遜網上書店、報刊的網絡版等。新媒介使得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方便的時間去使用,不需要媒介確定的時間表。
新新媒介就是互聯網的第二代媒介。新新媒介中消費者也是生產者,且大多為非專業人士。新新媒介一般是免費的。新舊媒介相互競爭,又互相促進受益,不斷推動媒介變革。新新媒介在突破上對下的控制后,使得人人成為出版人。
新新媒不叫社交媒介,這是因為一切傳播都有社交性。甚至是書面和屏幕的單向傳播也會因為人際溝通與傳播而具有社交性。新新媒介確實有更強的互動性,但是不能涵蓋“社交媒介”一詞。
《新新媒介》書中很多內容是作者親自使用新新媒介的體會和對新新媒介上發生的具體事件的思考。作者通過自身的實踐和經驗來做研究,這與新新媒介的特征是吻合的,就是讀者或者研究者都能成為生產者,作者在實踐中學習研究,這在研究新興事物中是十分重要的。
在書中單獨介紹了六種新新媒介,分別是Facebook、Twitter、YouTube、Wikipedia、Blogging。另外還有一章介紹了其他一些新新媒介。媒介發展速度很快,新舊媒介間不斷轉化,很難預知未來新新媒介會有哪些上榜。
新新媒介擴展了人們的交際圈子,使得很多素未相識的人通過興趣或利益緊密相連,成為“朋友”,在互動中,數字人之間展開討論,志同道合的友誼在新新媒介間產生,擴展了友誼。在認識新朋友的同時新新媒介也找回了失聯的老友。知識也在互動中得到傳播,人們有了更多獲得問題解答的途徑。但是要注意隱私的保護,因為任何人都有可能獲取你的言論、信息、照片。看似自由的新新媒體同樣也受到控制。
新新媒介雖然是新興媒介,給了很多人表達自我的機會,同時又很多傳統媒介也開始入住新新媒介,并且依靠已有的制作贏得了大量關注。新新媒介與傳統媒介密不可分,共同協調發展。
每一種媒介都是雙刃劍,利弊同在。新新媒介雖然在很多方面功能強大,但是也存在著新新媒介潛在的危險;比如垃圾信息、侵犯知識產權、網絡攻擊、網絡盯梢、欺凌、攻擊等。
而新新媒介對于政治選舉運動十分關心,并且在政治選舉宣傳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媒介和新興媒介不斷發展,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和快樂,同時也引來一些可能發生的問題。使用新新媒介要注意保護隱私。隨著硬件的發展,新新媒介隨之也會有很大的改變。新新媒介下一個階段,不是“新新新媒介”,而是新新媒介的“超級版”“仿生版”。也就是在現有的新新媒介上不斷升級或改變,依然飽含現有新新媒介中的互動性、免費性、生產者消費者一體性等特征,并不斷升級。
我自己并非新新媒介的忠實用戶,雖然我也上微博,但是卻只是瀏覽微博,很少發微博或者評論,互動很少并且不生產什么內容。我是新新媒介中的舊人。知道新新媒介的特性后,我覺得對于大多數和我一樣的“沉默者”,新新媒介只是傳遞信息的工具,而那些很少的創作型用戶卻通過新新媒介來展現自己、交朋友,奧巴馬都利用新新媒介而使得選票大增。或許在新新媒介中,潛水太過拘泥,或許應該創造點自己的東西。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這個世界中多得是閱讀者,很少人是創造者,去創造才會產生價值,在擁抱互聯網時才會更加深刻地理解我們現在的很多現象。
現在幾乎每個人都過著線上的生活,在新新媒介的包圍被陪伴下,我們度過每一天的生活。我們估計都難以想象沒網和沒有手機的生活。那么還是努力做新新媒介上的創造者,而不僅僅是內容和信息的消費者。這不僅有利于個人的增值,也將使得我們在互聯網時代越來越懶人化的趨勢下,通過自主創作走上一條少有人走的路。
這篇文章是《新新媒介》的讀后感想,這本書是老師推薦的學術類的互聯網研究著作。
書中對于新新媒介的敘述,讓我們可以更加了解新新媒介并且知道其特性,以更好地在新新媒介的世界中生活。
如果文章對你有啟發,請關注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