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據說,微信通訊錄最多可以加到5000個的好友。這么4龐大的數據,對于一類人來說,是好事,那就是做微商的。
為了加好友,他們是費勁了心思,絞盡了腦汁,利用各種方式,如軟文放個二維碼;轉發加好友送禮品;掃街找目標對象,尤其是帶娃的媽,讓你掃下二維碼,然后送孩子一個氣球,竹蜻蜓之類的小禮品。
我曾碰到一個無縫切入的加法。
在超市挑選芭樂,這時一個大姐迎上來,一張嘴就問道:“你也愛吃芭樂?”“是啊?!蔽叶Y貌地回應了下。“本地愛吃芭樂的人很少,大多接受不了這個味道。”“的確,我們家就我和兩個孩子愛吃。”
一下圍繞著芭樂,兩人很自然地聊了起來,一邊各自把選好的芭樂裝進袋子里。準備要走,大姐掏出手機,“要不加個微信吧,這么愛吃水果,也是緣分?!?/p>
本想找個借口脫身的,沒想到她又說道:“我不做微商的?!焙冒?,就這樣加了微信。
后面查閱了她微信分享的內容,除了她在專柜上班時偶爾發的產品廣告,剩下的就是她親手做的各種美食分享,也無推銷的意思,看來的確只是個愛生活,愛分享的純粹者。
無公害,也就保留至今,但從未微信聯系過。
相對于那些渾身解數要拉攏你的人,這種陌生到微信相識,還是比較溫和的。
02
微信的好友,有一部分,就是這樣稀里糊涂或是不經意間加了,如果沒有備注,又或者從未聯系過,時隔一陣,你看這個微信名或是頭像,根本毫無印象,疑問也就產生:“這是誰”“什么時候加的好友”。
能否加到好友,在于被要求者的意愿。有些人認為相識便是緣分,廣交朋友,加下又何妨,說不定點贊時用得上。有些人卻很謹慎,跟你不熟,干嘛就留了聯系方式,還想看我的朋友圈。更謹慎的,可能還會權衡周旋下,加還是不加,得想想,有沒必要,有無后患。
于是,就會出現通訊錄上的數量懸差。
有的已經超額,隔段時間得清一清,要不新友加不進來。有的細心分了組,認識的、常聯系的、不認識的、工作的、親友的。有的就存了那么些有聯系的名單。
微信就是個工具,最初是通訊用,后來成為物品分享圈,再后來覆蓋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交友、支付、憑證、傳文件、打車訂票等等,越來越多。
發個視頻,就可以天南海北,24小時看到不在身邊的他。建個群,幾分鐘就可以通知到位,讓一伙人知道該知道的。發個圈,關注你的人,很直接地知道你的近況,也知道你想傳達的資訊。
以前是小心謹慎地掩藏自己,微信剛出來,便興致勃勃地展示自己。
03
各種曬,各種公眾號文,各種轉發,各種被拉進的群,各種復制黏貼的消息……當這些排山倒海,一浪又一浪地涌來時,審美疲勞了,確切說是新鮮勁過了。
你會發現,那些不怎么聯系的人,微信加了一年兩年,你和他仍然沒有說過一句話,哪怕是過年時,發個春節快樂的表情,也懶得。
后來,游玩的美景,好吃的美食,有趣的文圖,也不愛發圈或是轉發。自己看就好了,干嘛發,人家又未必喜歡。
再后來,你發現,不僅僅是你,連你身邊的,朋友圈的,都是這樣。朋友圈里經常有更新的,還是那些堅定的微商小伙伴,又或是需要點贊的求助。
原來:自己的圈子,最初是怎樣的,表面熱鬧后,還是恢復了老樣子。
能聊上的,依舊是那幾個死黨,不是加了好友就是好友,依舊是要保持互動。
愛喝酒的,依舊是那幾個酒鬼,微信哪能盡興,依舊是要出來會會。
愛觀景的,依舊是要出門走一走,圈圖哪能替代,依舊是要自己親身體驗。
所以說,有5000個好友,那又怎樣!最多說明你積累的多,證明不了好友多,人脈并非廣,路子也未必多。
真正的社交能力,仍然需要人與人的走動往來,或是推心置腹的相處。絕非,留個聯系方式,發個表情,點個贊,就走近了對方的生活圈,走進了他的好友圈。
1個真心實意的好友,遠遠勝過冠冕堂皇的數字朋友。
微信好友如何添加,是你的自由,也是你的權利。但是接不接受,同樣也是對方的自由和權利。彼此尊重,才能達成微信好友的第一步。否則,即便先給了你面子,加了你,你能保證,日后他不會刪了你。
有心計的接觸,如沒有用心的經營,最終還是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