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亦歌亦曲,難解難分
現(xiàn)存《陽春》傳譜共31種版本,大體分三種類型:八段體,十段體,和十五段體,三者產(chǎn)生的時代不同,結(jié)構(gòu)不同,風格各異,卻都與歌曲有著或明或暗的聯(lián)系。
八段體見于《神奇秘譜》上卷,編者稱之為“太古神品”,《陽春》雖未附歌詞,但它的曲調(diào)很像是一首歌,不僅富于歌唱性,而且多次反復,另有類似過門的尾句。唐代有歌曰:“愁見唱《陽春》,令人離腸結(jié),郎去未歸家,柳自飄香雪”,《神奇秘譜》中這首《陽春》結(jié)構(gòu)別致,指法特殊,頗具古代遺風,有可能出于唐代歌曲。
十段體的《陽春》,與八段體迥然有異,判若兩曲。卻與十五段體有一致之處。如散起之后出現(xiàn)短暫的泛音曲調(diào),終曲前運用滾拂以加強高潮的效果等,似乎是后世《陽春》的雛形。各段有分段小標題,分別是,一、晴天錦繡,二、紫陌芳菲,三、鳴鳥穿林,四、香塵拂袂,五、羌管落梅,六、金玲護月,七、游人鼓吹,八、鷗浴晴波,九、燕語雕梁,十、秋千院落。這些標題真美!樂曲從色彩繽紛的春天景物中,展現(xiàn)出游春的男男女女,人群中鼓樂喧天,掀起歡樂的高潮,鷗飛燕語,處處洋溢著春天的歡樂,因此這一作品也像是采自民間演唱。
八段體和十段體只有孤本傳世,明代已成絕響,而十五段體的《陽春》,則為明清兩代流傳的主要形式,有更充分的根據(jù)來說明他與歌詞的關(guān)系。
現(xiàn)存最早的陽春歌詞見于《風宣玄品》,其分段標題分別是,一、氣轉(zhuǎn)鴻鈞,二、陽回大地,三、三陽開泰,四、萬卉敷榮,五丶江山秀麗,六、天地中合,七、鶯歌燕語,八、日暖風和,九、花柳爭艷,十、錦城春藹,十一、帝里風光,十二、春風舞雩,十三、青黃促駕,十四、綠戰(zhàn)紅酣,十五、留連芳草。其層次安排有可取之處。先從宇宙的變化著眼,逐漸展開春景描繪,此后隱約出現(xiàn)人物活動,并結(jié)束于惜春,但缺點是詞義重復缺乏發(fā)展變化。《重修真?zhèn)鳌非僮V,在解題中指出“予偶得之,若獲拱璧,遂盡傳其音詞,公之天下后世”,表現(xiàn)出編者對這首作品由衷的喜愛,并說明它來自民間,并非編者所首創(chuàng)。
《陽春》還有另外一個名稱,即《龍門桃浪引》,這個別致的曲名曾經(jīng)多次出現(xiàn)在早期的傳本之中。包括《梧岡琴譜》、《太音傳習》、《琴譜正傳》。這幾種版本都早于《重修真?zhèn)鳌返惹僮V,所以有可能這是《陽春》的原始命名,這一命名給我們提供了它和演唱關(guān)系的另一條線索,歌詞中有這樣的句子:“古洛城東,今年花好,勝去歲花紅”。如果這個《龍門桃浪引》系《陽春》的前身,作品源于歌曲就多了一個根據(jù),總之,亦歌亦曲,撲朔迷離,難解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