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最近發現自己學過的東西忘得很快,而且元認知能力的踐行也不是特別給力,所以打算把《財富自由之路》了拿來在看細細打磨一番,正好看到元認知能力這一塊。
? ? ? ? 所謂的元認知就是“認知的認知”,是個體對自己的認知加工過程的自我反省、自我覺察、自我評價與自我調節,它包括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控三個部分。笑來老師有個很好的解釋:“我們可以思考我們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結果是否確實是合理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結果”這就是元認知能力的體現。以前不知道這個概念,但是記憶中卻運用過元認知能力。記得在高三的時候朋友送我一個禮物就是何舒婷的《你憑什么上北大》,這篇文章陪我度過了整個高三,累了就讀讀這篇文章,高三畢業的時候能倒背如流,當然,我也沒能像文章中那樣戲劇性的考上北大,但是這篇文章給了我從來沒有的能力,文章中的一句話讓我至今沒能忘記:“Nothing is?impossible”也許是最平常的一句話,也可以是隨處可見的的雞湯文里摘抄下來的句子,但對于我來說打開了一個新世界的大門。剛開始是寫日記,無論多晚都寫一寫,寫這自己這一天干了什么,后來開始總結,也是很粗糙的那種,有一天翻日記發現自己每天不停地刷題,卻在一類題上出同樣的錯,一個月了卻沒有任何改變,就好像走在大街上每次摔倒都是同一個姿勢,而且在同一個地方,連自己都不容直視!然后自己慢慢改變了策略,在日記里寫自己的改變,寫自己的成長,分析原因,避免掉坑??村e題時反復回想當初做題是怎么想的,后來發展到做題時有另外一個自己跟自己說這樣不對、這樣才對......雖然當初沒有意識到審視自己的思考過程就是元認知能力,卻真真實實存在過,并幫我度過了當初最黑暗最無悔的時光。
? ? ? ? 反觀現在的自己雖然在生活中也會運用到元認知,卻總感覺運用的沒有那么隨心所欲,也沒有那么徹底。思考方式的機械化把我導向了一個又一個大坑,從思想上改變確實是個痛苦的過程,就好像有人說過:“和別人談笑風生的時候,總覺得還有一個自己在旁邊靜靜的看著我,讓我不得心安。”這個過程就是元認知能力在開啟,思考的方式以及結果是否是正確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結果。談笑風生也是需要帶腦子的,而我恰好就是腦子不知丟哪里去了的那個人,對!我需要把腦子找回來。 ?
? ? ? 我感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元認知的一種體現,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了解對方的思考過程及思考方式,在合適的談話中有機會可以帶一波節奏,運用元認知能力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再者“弦外之音”也能在元認知上得到體現,有思考、有系統的思考方式才能聽得出來,理解的準確。希望自己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出現錯誤抉擇時,能夠思考自己思考當中存在的問題以及之后該如何調整,不但是在大的決策上開啟元認知能力,而且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讓大腦甚至是身體記住這種思考方式,不斷認知、不斷升級。
? ? ? ? 最后想對自己說:Nothing is?imposs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