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總:今天是TED百日作戰的第22天,我對記錄形式的想法又發生了改變,我希望就寫個包含了一百段碎碎念的TED觀后感吧,這應該會 變成最長最零散的一篇文,看看字數的累積,體驗時間被看見的感覺。期待看了100個TED的自己。(2016.08.15 22ed)
TED46停止追求你的熱情/20160908
人生不是創造出來的,而是一邊生活一邊創造。我們常常說要選擇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有熱情的專業/工作等,如果就這樣問一個人你喜歡什么,你對什么感興趣,是會讓一個理性的人感覺到有巨大壓力的。那些能簡單回答的人其實錯把感覺當永恒。喜歡只是一種感覺而不是一種工作,它隨時都可能會改變。
其實如果某件事能夠帶給你成就感,能夠幫助人,能夠讓你獲得和諧滿意的人際關系,自然熱情就會跟著你。并不是先有熱情,而是先工作,等到某一天這份工作會帶給你熱情,過多的熱情會給你帶來更大的成功。
今天的TED感覺聽起來比較艱澀難懂,邏輯上有點跳出我的思維,估計要看幾遍?但是我認為這卻不是好的演講,好的演講應該考慮到聽眾的理解,盡量用聽眾的語言去闡述觀點,而且所論述的道理和采用的例子都必須盡可能地突出某一個觀點,這樣才會讓人GET點,深入人心。把事情弄復雜并不是本事,能把事情簡單化才是高手。
一、想到哪些想做的卻沒去做的事,想聯系卻沒聯系的人;
二、愛身邊的人,很多事沒有什么是非對錯之分,要拒絕負面情緒,追求快樂;
三、做一個好父親/母親
想象一下,近距離接觸死神,然后更清楚看到自己的未來,然后回到現在的生活,從此你會選擇過怎樣一個不一樣的人生,這是向死而生的人生態度。
Rilke:“If your daily life seems poor,do not blame it;blame yourself.Tell yourself that you are not poet enough to call forth its riches.”幸福可以有很多衡量的因素,但也很主觀,當你感覺到內外一致的時候就是最幸福的。
What keep us healthy and happy in our entire life? The key is that the relationships keep us healthier and happier.
The three lessons about relationships:
1、Social connections are really good for us and that loneliness kills. People who are more socially connected to family, to friends,to community are happier,they are physically healthier,and they live longer than people who are less well connected.
2、孤獨是有害的。人們與想聯系的人越是隔離,越不開心,其健康狀況在中年開始走下坡路,大腦開始衰退,壽命也比其他人短。孤獨不關乎你的交友數量,也關乎你是否在戀愛或者婚姻中,關鍵在親密關系的質量。生活在沖突中確實對健康有害,生活在優質的、溫暖的人際關系具有保護作用。
3、好的人機關系不僅保護身體而且保護大腦。在人際關系中一個人的真實感覺到可以依賴另一個人時,這些人的記憶會保持得更清晰長久。反之則會遺忘得快。
我很信任這點,好的人際關系(親密關系)極大影響著人們的幸福,我們生活在家庭、朋友、各種團體中,我們應該常常面對面交流、一起做些新鮮的事情刺激生銹的關系、常聯系,愿你好好經營維護你的人際關系,處在優質的、溫暖的、可信賴的關系中感受幸福。There isn't time, so brief is life for brickerings,apologings,heartburning,calling to account.There's only time for loving and but an instant,so to speak, for that. 馬克.吐溫
曾經很多年肥胖困擾著我,為了變瘦嘗試過很多種節食方式,如牛奶減重法、蘋果減重法、不吃晚餐減重法、不吃肉減重法,結果激增了暴飲暴食的欲望,減下去的體重以2-3倍反彈回來。
人們就會疑問,不是消耗量>攝入量就能達到減重效果嗎?然而人們忘了每個理論都是建立在一定基礎上。節食從短期來看確實降低了攝入量,但長期來看卻又附帶的危害。如她會導致飲食紊亂、體重反彈、嚴重的可能會危及生命,還有最重要的是節食會消耗我們有限的意志并浪費我們的時間,使得我們在其他方面的表現變差。節食是那么痛苦,可是我們又是如此渴望變瘦變美,這種矛盾該如何解決呢?
就此,一個新概念出現:Mindful Eating.我們的大腦可以控制我們的體重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只要我們用心去感知身體發出的信號,感受饑餓感,在餓的時候吃,在飽的時候停止。大多數人發胖是因為忽略身體的信號在不餓的時候也大量攝入吃的。如果你也有這種習慣,請你不要責備強迫自己,讓自己吃,只是要坐下來一心一意地吃一日三餐,慢慢去感受找出讓自己舒服的量。
現在的我已經不像當初那樣老想著吃,吃多了又感到羞恥,努力去克制飲食,斗爭失敗又自暴自棄暴飲暴食。我不需要可以控制自己吃進去多少,我在餓的時候吃,在不餓的時候停止吃。加上適當的鍛煉,保持了良好體型很多年。這樣,我們大腦已經適應如今的新常態,這樣的體型、這樣的胃、這樣的食量。
因為一個女孩子的一條短信,這位女性CEO創立了一個龐大的短信救援熱線系統,該系統運行兩年短信救援數量達到650萬。這不僅幫助了上萬的陌生人于水深火熱之中,而且通過龐大數據的分析,將會得到一些有助于為政府決策、學校、醫院等各個部門更好的工作提供依據。這位CEO熱愛數據,她將這種熱愛傾注于用科技和數據去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誰會知道這一切的觸發點竟然是一個陌生小女孩的一條求救短信。
這個項目之所以能如此成功,我想因為熱情和使命吧。希望有一日能把熱愛的項目變成工作,工作變成使命,這種使命必達的工作將改變世界。
第一次這樣來理解偏見,演講者通過一些實驗來說明人類偏見的心理機制。例如,當研究中武斷地告訴一群實驗對象,他們中分為兩撥人,其中一撥喜歡A畫家,另一撥喜歡B畫家。雖然他們原本根本不認識兩位畫家,然而在下一步分錢實驗中,人們還是傾向于將錢分給被安排與自己有相同喜好的人。又如幼兒園中,在兩只玩偶前放置兩種餅干,幼兒們都會喜歡與自己擁有相同口味的玩偶,而喜歡懲罰與自己口味不同的玩偶。這兩個實驗說明,人們從心理上回受到“偏見”的影響,總習慣將世界劃分為我們VS他們。就是我們會下意識認為黑人是罪犯。
偏見會影響人們作決定,有時候決定對的,有時候錯的。我認為還是要盡量避免先入為主,對人和事最好能理性去看待,學習細致地觀察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和判斷,不帶偏見地去認識人和事才是比較安全靠譜。偏見實質上就是不理性,至于它有可能成為好事,那也只是碰巧。(2016.08.30)
這個有趣的人把整理藝術家畫作做出了一份職業,甚至申請了專利,無奇不有之人。
通過演講者介紹大概收獲整理東西的幾個維度:大小、形狀、顏色,讓人看起來的確很整齊,節省大量空間,只是我更希望生活藝術一點、畫作一點,不一定要形狀相同的堆一塊,顏色相同的湊在一起,大小不一的分開放。一切以自然舒適為主,世界因多元而精彩。
演說者說我們60%的時間在傾聽卻只保留了25%的內容,我們正在喪失傾聽能力。傾聽實質上是讓聲音有意義,是一種提取的過程。傾聽有很多好處,演說者交給大家五種傾聽的方法:
1、安靜。每天花三分鐘練習安靜
2、混合器。練習在嘈雜的各種聲音中分辨出不同的聲音,有意識訓練自己的聽覺能力
3、品味聲音。學會享受生活中的各種聲音,不論是洗衣機滾筒害死打咖啡豆的聲音
4、改變傾聽的狀態
5、RASA。Recieve、Appreciate、Summarise、Ask
總的指導思想便是:有意識地傾聽,這有助于我們理解。(2016.08.28)
自古以來關于生殖器的一切似乎都是一種禁忌,不論是女性的月經、男性的遺精、男女性交等在大多數文化下都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忌諱。人們羞于談論,甚至不允許他人談 論,將羞恥冠給那些沒有以此為恥的人。
女性月經是一種不能回避的自然規律、所有的女孩和婦女一生當中有1/4的時間會經歷著月經、我們人類的生殖繁衍必須依賴于女性的月經,可是為什么月經會成為一種羞恥的標志呢?在印度某個城市,社會對來月經的女性有太多的強制,例如不能吃或碰腌菜、不能坐在沙發上或其他人的床上、不能與他人接觸、必須得單獨吃飯、被認為是不干凈的.....這種毫無道理的限制給女孩造成心理創傷,對她們的成績和性格都會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同時也會限制她們對本該了解的生理知識的獲取。而奇怪地是,這種限制更多是年長的婦女施加給年輕女性。
這種對于來月經女性的條條框框的限制是合理的嗎?當然你會知道完全虛無。這種虛無的規則卻一直被信奉著,這是為什么?我以為“無知”是導致這種“偏見”的重要原因之一。據調查,印度有3/10的女孩在第一次來例假不了解例假,只有12%的女性擁有正確的衛生的例假處理方式,這種對自己身體知識的困乏是導致女性生殖道感染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們的家庭對此閉口不談,我們學校的老師在教學時遇到這一章節會直接跳過,社會讓限制這類知識的宣傳...我們的女孩從哪里獲取正確的衛生的例假處理方式,如何更好地保護自己呢?
演講者創立了一個特別好的項目,出版了一本很棒的生理百科書,不論是男孩女孩,家庭還是學校都在學習這種跟我們身體、生存密切相關的知識。我想起曾經看過的一篇文章,當女孩子告訴媽媽體下流血時候,媽媽細心地幫女兒處理,并告訴女兒相關的知識,晚上和爸爸一起慶祝這個在女兒生命中重要的變化。對這個女孩子會把例假當做是一種快樂的成長和變化,而不是羞恥不為人知的的秘密。每一對父母都該學習這種智慧,“我們夢想有一天,例假不再被視為詛咒,不再被視為疾病,而是作為女孩生命中樂于接受的變化”。(2016.08.27)
成為一個更好的交談者的十點建議:
1、不要三心二意。處在當下進入談話的情境中
2、不要好為人師。若想發表意見又不想留下反駁、爭論,那就去寫博客去,交談中不允許有專家說教,因為真的很無聊。要學會假設每一次交流都會學習到一些東西,每個人都是不同領域的專家。"真正的傾聽是需要把自己放在一邊,當交談對象感受到這種'接納',會讓對方越來越不敏感脆弱,越可能打開自己的內心呈現給傾聽者。
3、使用開放式提問,讓對方去描述才會得到更多有意思的回答。例如:你當時的感受是怎么樣的?而不是問你緊張嗎/害怕嗎/..
4、順其自然。讓聊天的內容進入耳朵和內心,由此自然產出想了解的提問。
5、若不知道就說不知道。
6、不要把自己的經歷與他人比較。因為每種經歷都是獨一無二,不一樣的,而且此刻并不是談論你,交談不是推銷自己。
7、盡量別重復自己的話。
8、少說廢話,忘了一些細節,人們關心的是你是誰。
9、認真傾聽。“如果你的嘴不停,你就學不到東西”。
10、簡明扼要。(2016.08.26)
面對艱難的選擇時,我們常常感到恐懼、為難。因為我們總會認為某種選擇會比另一種更好,只是由于我們太愚蠢,無法辨別。既然無法辨別人們便會傾向于選擇風險最小的一項。也有人即使一一進行對照仍然難以做出選擇,因為并沒有最優選項,于是就隨便選擇其中一項。
其實不同的選擇是基于不同條件沒有辦法像長度、重量等可以量化比較,既然無法量化,就沒有優于、劣于、等于的說法。那么,面對艱難選擇,人們應該怎么辦呢?其實每個人都具備一種創造理由的能力,每個人應該聽從自己價值觀的召喚,為自己創造理由作出選擇,成為心中想成為的人。艱難選擇是一種天賜的機會,讓你能夠鍛煉自己的規范性力量,習慣創造理由成為自己。然而不抓住機會鍛煉自己規范性力量的人,不論是隨便選擇或是選擇風險小的一項之人,都終將成為“漂流者”,他們允許世界拖著他們走,讓外界的各種力量決定自己的人生。
千萬別,你有義務為成為心中想成為的人創造無數個理由。(2016.08.25)
面對同樣的訊息,每個人在腦海中的呈現的影響各不相同,這就是我們每個人對于信息的理解。而這種理解能力來源于閱讀教育。我們常常想學好英文,因為它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是幫助我們更好、更多了解這個世界的重要工具。語文不僅是一種文學,更是一種工具,它存在我們所有學習、生活和工作當中,影響我們對所有訊息的理解,影響我們做出大大小小的決定。以前常常聽老師說,語文是百科之母。隨著年齡增長,越發覺著這句話特真理。
改變世界、改變教育從閱讀開始。閱讀教育不是帶孩子到圖書館、給孩子買書而已,我們更應該關心孩子在用什么能力進行閱讀和理解。應該從生活中幫助我們的孩子獲得理解、思辨、批判、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些能力源于閱讀,這是下一代創造未來最基本的能力。(2016.08.24)
我們總是被教育Be A Good People,樂于助人,為人著想...常常為了不想做一個“壞人”,為了別人好不好意思去拒絕他人的要求,不論要求本身其實是無理的,總是為了做一個“好人”而傷害自己,在自己的金錢和時間上浪費或作出妥協,哪怕讓自己很不舒服。剛好今天這則TED講述自私的力量,讓我們從本質上全面去認識拒絕。
第一、拒絕的難點在于
我們從小被教育:I AM NOT A BAD MAN.因為這種觀念不好意思拒絕他人便會在自己的時間、金錢等方面做出妥協,其實對于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應該在一開始就拒絕,否則不甘愿去做反而會使得事情變糟糕。《被討厭的勇氣》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功課需要解決,當TA被拒絕時如果心理感到不舒服,那是TA自己的責任需要去調試。我們出于照顧他人、不想傷害他人而為拒絕所糾結,然而TA從未替你想過,這類人就應該直接拒絕。
第二、別拒絕怎么辦?
我們應該都贊同,如果想找到更優質的對象/客戶,那么遇到拒絕的幾率就會越大。被拒絕是本來就會遇到的事情,為何讓它成為打擊自己的東西呢。這就是拒絕的本質,是一件跟吃飯上廁所一樣的原本就必定會發生的事情。也別把拒絕看得太小太個人化,當成日后“吹噓”扭轉乾坤的資歷也是好。
第三、被拒絕的原因
1、可能TA不認識你
2、可能TA不喜歡你
3、可能你所提供的價值不足以吸引對方青睞和重視你
4、你沒有堅持到別人無法拒絕你
既然我們知道了被拒絕的原因,那么我們是否可以想辦法讓別人認識你(毛遂自薦)、讓別人喜歡你(通過服裝、外貌、說話方式和正在做的事情),同時想辦法提高自我價值并不斷堅持來減少“被拒絕”的幾率呢?正所謂“天下沒有攻不破的城墻”,就看你有沒有堅持攻、持續攻、提升裝備攻、換不同縫隙攻,就一定能攻下城墻。
“拒絕”或“被拒絕”的意義都取決你如何看待它。(2016.08.23)
生活中充滿誘惑,到處都是:屈服和反抗。不論是亞當的誘惑還是孩子和棉花糖的實驗都展現了人類的三種行為模式:面向過去、面對現在、展望未來。從另一個角度看反映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時間洞察力片段(時間洞察力:研究個人如何以區域或時間類別為單位劃分自身經歷體驗)時間洞察力直接影響人們生活中的每一個決定,因為我們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是基于我們怎么采取行動。
有些人基于現狀作出決定(面對現在),有些人基于直覺和過去的經驗經歷做決定(面向過去),還有一些人專注于與其的結果做決定,有點類似于成本效益分析(面向未來)。這三種因素是完全獨立的嗎?并不是,世界上我們有六個時間洞察力片段,都會影響我們做決定,只不過每個人的組合不一樣,因此過上不同的人生。這六個時間洞察力片段是:
1、PAST-TP:關注過去積極的經歷
2、PAST-TP:關注過去消極的經歷
3、PRESENT-TP:Focus on HEDONISM(享樂)
4、PRESENT-TP:Focus on Fatalism(宿命論、天數)
5、Futrue-TP:Life Goal-oriented(生活目標導向)
6、Futrue-TP:超越未來,生命在死后重新開始
其實最佳的時間洞察力是:高度依賴“積極經歷”+適度依賴未來+適度依賴現在+永遠不考慮“消極經歷”和“宿命論”。由你過去“積極經歷”奠定了基礎、你的家庭、獨立自由,從“未來”得到的是值得奮斗的目標、新的挑戰,從“享受現在”中得到的是動力,去探尋自身、世界、他人及原始需求。生活中大多數人是“沉溺于過去”和“活在當下”的人,然而“展望未來”的人學會等待作出犧牲,因為他們相信“不吃棉花糖”是可以得到“兩個棉花糖”的。為了成功,更好的未來是需要作出犧牲的,一旦你掌握了這種洞察時間、劃分時間段的觀念你將能夠平衡取舍、學會享受現在、觀望積極經歷,你將在未來任何時候都感覺到從沒有過的精力、動力且感受到以往任何時候都大的快樂。
演說者本人以自己的被性侵的遭遇公開呼吁所有人要敢于正面批評襲擊者,而不是默默獨自承受,社會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正義和幫助而不要對受害者施加壓力,讓他們為自己感到羞愧。這則TED的核心觀點我表示認同,但是不太喜歡其演講形式、結構,感覺說了很多話,缺乏條理性,對于演說來說,說話的架構很重要,要有條理突出重點。(2016.08.21)
如今被迫上線、無時無刻不在線的生活方式使得部分人群通過關注量、點贊數和評論來確定身的價值。每年有上千萬的人將自己的視頻上傳到網站上詢問自己是好看還是難看,研究發現10個女孩會有6個覺得自己不夠好看,1/3的青少年會因為不想讓他人注意到自己的長相而退出各項比賽...如今流行文化下也使得許多人過多地關注自己的外貌身材而忽略了其它的身份認同元素,例如家庭、朋友、興趣、運動、教育等。
然而這種對外貌過分關注,對自己所認為的長相而不是真實長相信心不足會對人生產生巨大的不利影響。研究表明覺得自己長相不夠好看、身材不夠苗條的人群考試的平均分低于對此不關心的人群;對身體不自信會更少參與體育活動,吃更少的蔬菜水果更多地參加不健康的導致飲食失調的體重控制訓練;對身體不自信的人自尊心會降低,更容易受周圍人的影響,有更高抑郁的風險,會更早過生酗酒、吸毒、快速減肥、整容、無防護措施過早的性交、自殘等行為;對自己身體信心不足會致使其放棄更多的機會....
如果每個人能夠擺脫內心對自己挑剔的聲音,沖破這種身體不自信所帶來的束縛,打開其他方面的潛能,如果能從多方面去獲得自身的認同,那會產生多大的效益。我們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去改善現狀:一是培養對自己身體的信心,可以參加包含六個因素的信心培養項目(家庭、朋友、親人關系,媒體和名人文化影響,如何對待調侃和欺凌,比較外貌的方式,如何談論外貌,尊重和愛自己);二是我們每個人從自身做起,根據人們所作所為去評價一個人而不是外貌,對自己在網絡上做出的評價負責,多從他人所做的一些很贊的事情去鼓勵和贊美TA;三是政府、社區、企業一致改變文化,讓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能獲得完整自我社會中。我們的社會應該重視個性、多元、包容,每個人都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請你尊重自己、愛自己,沖破某個束縛自己的因素,每個人都是多元的,都能從各個方面獲得身份認同,它不局限于外貌身材,更多在教育、與他人的關系、運動、興趣愛好等方面,做你自己開啟更多的潛能吧。(2016.08.20)
演說者相信“感染”的力量,她一直致力于傳遞“我能行”,從200個學生開始,到整個城市三萬多兒童,甚至到整個印度,都開始傳遞這這種信念“我能行”。我們認知事物的過程往往是:感知到變化,變化生效,接受變化,被鼓舞,主導變化。當這種理念開始在人群中發酵,生效少部分人開始接受并受到鼓舞,這些人將會引領著類似的變化至更大范圍。現在我被這種理念感染了。
生活中,我們對他人特別是小孩不放心不信任,最后結果會證明我們的看法是對的,他們確實不讓人省心。然而是不省心在先,還是不放心在先,難以分辨。然而,研究證明,當孩子(他人)被信任和賦予權力去做一件事,無論其是否擅長,他們都能做,實際上做得非常好。這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當你希望一個人行,TA就行。對小孩、對下屬、對搭檔、對朋友、對愛人都可以施以這樣的影響。
Dame Stephanie Shirley是一位集絕妙的企業老板,偉大的母親,慷慨的慈善家于一身的傳奇女性。隨時散發出優雅與幽默!她的一生做出很大的創造,獲得巨大的成功,她說成功的秘訣,一是讓周圍都是精英和自己喜歡的人;二是謹慎地、再謹慎地選擇自己的搭檔。
有創業的點子很容易,但讓點子變現卻是很困難的,這需要巨大精力的投入、堅定的信念和決心、還有承擔家庭風險的勇氣、每天還得24小時一周七天撲在自己癡迷的事業上。明天永遠不會像今天這樣,也不會像昨天一樣,要適應一切變化,要切實地擁抱變化。當我們以謙遜的心態做正確的事時,就能發現工作的美。
像她一樣,喜歡做新鮮的事,讓創新變為現實,也許未來有一天能成為這樣一位優雅、幽默、從容的老太太。
舞蹈是一種身體語言,同樣也是一種表達方式,表達我們頭腦中對某些事物的理解,表達我們內心對某種事物的感情。舞蹈源于生活,經由人們的思考演繹成為一種表達的藝術。(2016.08.17)
以前看過一部美劇《lie to me》一個朋友推薦,看了三部,很吸引我。因為它有故事、有科學,特別是看著那些專家如果通過肢體語言、面部表情、聲調等識別真慌言,破解一個又一個疑難案件,感覺特別棒。我想我自己對研究人的心理很感興趣,多學點科學知識保護自己總沒錯的。
那么學習有關身體語言的知識會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作用呢?我們看看亨利怎么說,“每個人都愿意給你某樣東西,只是為了得到他們渴望的東西,他們就心甘情愿拿東西來換”。這便是著名的“亨利原則”,由此我們知道,如果你不想被騙,你必須知道你渴望什么,因為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謊言,每個人都在做越來越多的動作去掩蓋謊言。那么我們如何走出重重迷霧呢?
我們要大概知道,生活中對陌生人說謊的次數多于同事們;外向人比內向人說謊多;男人關于自己的謊言比關于別人的謊言多八倍;女人說謊往往是為了保護他人。我們還應該試著了解兩種欺騙模式。一關于正式否定用語,研究表明人們在過渡強調否認時#喜歡用較為正式的語言#、#遙指性用語、騙子會疏遠話中的主語# 、#使用類似“實話告訴你...”之類的修飾性話語#、若將問題重復一遍or暴露更多細節更不可信# 要學會從語言去識別謊言;二是關于身體語言,與我們平素所認為的不同,騙子說話時并不是坐立不安而是上半身動也不動;不是不敢直視眼神游離反而是長久盯著;虛假的微笑下意識收緊臉部肌肉,真正的微笑是發自眼睛的眼角會有魚尾紋。和不誠實的人談話時什么感覺呢?有些疏遠頭往下、聲音略低、幾字一頓、話不連貫,讓不誠實的的說自己做過什么他們會在不著邊際的地方透露過多的細節、會嚴格按照時間先后順序敘述,同時肢體與語言可能會不一致....其中一定要注意“輕蔑”的表情(一邊嘴角上揚并往里收起),這是危險與優越感的信號,一旦對方出現這種信號就表示你輸了,由此你就該反向考慮你接下去的決定。
把觀察、傾聽和測謊技術相結合,讓自己避免上當受騙。(2016.08.16)
生活中,我們時常會通過一個人的身體語言來判斷這個人,例如如果低頭佝背、含胸等會被認為不自信,缺乏力量和控制;如果是張開雙臂一種擁有整個世界的姿態會讓人感受到正能量。通過肢體語言我們可以推斷一個人的心理狀態,我們的心理狀態也會影響到肢體,例如心情沮喪時候會表現無力,成功時候會擁抱世界。反之,肢體動作是否會影響心理(荷爾蒙)呢?
人體內存在兩種重要的荷爾蒙,即睪丸酮,也稱支配荷爾蒙,和可的松,稱壓力荷爾蒙。實驗表明,當讓一個人保持一個有力姿勢/無力姿勢長達兩分鐘會使得身體內的荷爾蒙發生變化,保持有力量的姿勢會使得支配荷爾蒙升高,保持無力姿勢會使得壓力荷爾蒙升高。確實,我們的身體會改變心理,心理會改變行為,行為會改變結果。此外,微笑的調整會帶來很大的改變。因此,我們可以嘗試常常做些有力量的姿勢,假裝自己充滿力量,直到成功為止。
演講者分享了一個學生的故事,她的學生一直不自信認為自己不可能在哈佛,在演講臺上。她告訴學生:你應該在這里!從第二天開始,你要假裝,你就應該在這里,讓自己充滿力量直到成為這里的一部分,直到成功。Fake it till you become it.(2016.08.15)
導語:100天每日一則TED學習,寫心得。參加這個項目的主要是因為:TED總能帶來新觀點、英文、演講。我想多接觸不同的人不同的觀點,我想練好英語口語,我想有一種演講的風范兒,今后更好地分享。這11天來,確實能學到一些東西,不過感覺知識點略為分散,那么我想通過同類型TED學習來讓知識系統化,也就有了現在的TED專題,專門找含有多集的TED專題來看。今后每一篇文章下面就會有同個專題的不同TED演講觀后感。
劃船橫渡太平洋?聽起來就 覺得很酷。我們想象中進行這類冒險的人應該是有著黝黑的皮膚和滿來呢胡子的男性,與眼前這位穿著裙子的辦公室女性沒有太多的交集吧。沒錯,就是她獨自一人劃船橫渡大西洋,繼而橫渡太平洋,只是為了冒險。
回到TED標題,“為什么我劃船橫渡太平洋?”演說者有著一份薪酬優渥的辦公室工作,當她三十五歲的時候,她認真地提問自己,并回答“在我的人生里,我到底最想做什么?”她為自己寫了兩種訃告:一個是自己想要的——充滿冒險經歷的一生;另一個是按照現在的生活軌跡可以達到的一個享受正常、安逸、舒適生活的一生。而在生命終結時,后者并非其所想達到的目標,根本無法獲得一種讓自己為之自豪的一生。她開始覺得自己處在錯誤的人生軌道上,如果繼續現在的生活,不論是五年還是十年,甚至一輩子都無法完成自己人生的終極目標。因此她決定作出改變,放棄曾經的一些奢華,思考之后決定橫渡大西洋。
我也嘗試問自己這個問題,我希望自己擁有什么樣的一生,我人生的終極目標是什么?我明白我想要的不是如今的穩定、安逸、舒適,我希望自己能克服更大的困難從而去創造價值、去幫助人、去改變世界(教育界)。應該作出一些改變,努力奮斗一點點靠近人生的終極目標。為自己負責,自己創造未來,找到人生的幸福和快樂。
這則TED的演說者與《依照圣經指導原則生活的一年》為同一人,A.J. Jacobs。
好吧這是一次新書宣傳演說。
演說者開了一家設計公司 (店鋪),他們每七年就會關門休假一年,以尋找靈感,豐富創新。我很喜歡他表示學習、工作和休假的時間表。原本我們正常的人生軌跡是25年學習+40年工作+15年退休,為什么我們不能把退休的五年穿插到工作的40年里,如上圖所示呢?剛好今天我們同事之間就是否出去旅行(度假),什么時候出去產生了有比較激烈的辯論。其中一位同事(該同事已經51歲了)認為應該累積足夠的財富,直到自己有一天無需為金錢擔憂了,退休后再好好地去旅游,一個月甚至住一年。而我卻認為,只要旅行不會嚴重影響到你的生活質量,不必要等退休時候去,當下就能去,每年甚至可以適當安排一次。旅游度假雖然不是直接的生產活動,但卻關乎我們的生產力和幸福能力以及創造能力。我是很反對等...什么時候再作什么事的,等攢夠錢,等退休,等沒什么擔憂的時候....我認為將來變數很大,像我們這類工薪階層很難達到無需為錢擔憂的狀態,攢夠錢何時為夠,也許還沒退休就生了一場大病....然而沒去旅游終究也沒省下什么錢來,徒留沒出去過的遺憾。
也罷,每個人的價值觀不一樣,對事情的優先排序不同。在我看來,我比較喜歡講休息穿插在工作當中,有機調整生活和自我狀態,而不是繃著一根神經拼命做完工作再作想做的事。Everyone needs a break.
演說者還提到工作的三個層次
JOB :done for money,9:00-17:00
Carrer:Advancement and promotion
Calling:Intrinsically fulfilling
如今雖然處在為了生活金錢的工作階段,但我相信慢慢積累,終有一天能從事讓自己富有使命感、召喚感的工作。對自己未來想做的事情,最佳的方法是:和做過的人談談,比自己空想更有效。
初看這個標題,心想,每天一秒鐘到底能做些什么,有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看完后一方面感到時間流逝的效應,也給演講者一個贊。演講者經歷七八年之久的廣告設計工作后,決定給自己放假一整年,去旅行和家人朋友在一起。除此以外,他決定每天錄制一個一秒時長的視頻,將每天錄制的視頻連接編輯起來,并決定下半輩子一直做這件事,以此記錄生活。一秒鐘,很短,每天有八萬六千四百個一秒鐘,我們常常覺得一天都不足以產生什么偉大事跡,更何況一秒鐘,一天地八萬六千四百分之一。然而,這個演講,包括演講者編輯起來的視頻卻讓我們看到了他過去生活的每一天,每一秒鐘都代表著那一天,或歡樂或悲傷,日子被每個一秒鐘記錄下來。透過錄像機、他真實地還原了世界和自己的生活。如果世界上有更多的人在做著同樣的事情,未來有一天,也許我們在網上輸入2016年8月11日,我們就能看到這一天的整個世界。哇 那真的很酷。
身兼作家、哲學家、愛開玩笑的人和記者的A.J. Jacobs 把自己的生活當成一系列實驗,曾經為了寫作《我的外包生活》過了一個月的外包生活實驗,將自己的生活外包給一家公司,由該公司的員工負責跟老婆吵架、給孩子讀床邊故事、做早餐等,而自己只負責放松、看書看電影;曾經在雜志上寫作《誠實》,便嘗試一個月內絕對誠實地生活,將腦袋里的真實想法說出去,真實糟糕的一個月;新書《無所不知》就是依據其過了一年閱讀大英百科全書(從A-Z)的經驗寫成,他想看看人的腦容量多大...他的生活就是這一系列有趣的實驗構成,一個接著一個,他覺得最能改變生命的一次實驗時“依照圣經指導原則生活的一年” ,只是因為自己生活在沒有宗教的環境卻對宗教特別感興趣,特別是基督教的興起有濃厚興趣。就這樣他嚴格地遵照圣經的原則生活了一年。
他閱讀了盡可能多版本的圣經,按照圣經的各種原則去生活,例如“胡須的周圍不能破壞”、“不能穿混合纖維的衣服”、“不說閑話、不貪心、不說謊”、"那石頭打通奸的人”...等等,總而言之嚴格依照圣經指導原則生活的一年既是艱難也收獲很多,是一種特別重要的體驗。A.J. Jacobs將和大家分享自己這一年來重要的幾條經驗和教訓。
1、You changed your behaviou,you change your mind.例如你如果想變得有同情心,就經常去做些好事,如捐贈、做義工等,如果你經常微笑,你就會比較快樂...
2、不要逐字逐句理解圣經,否則 你會變成個瘋子。例如拿石頭丟通奸的人,不能坐女人月經期坐過的凳子等;有些人有很強的信仰,執著于圣經字面上的解釋,因此扭曲事實依據來符合其理論;
3、諸位應當心存感恩。嘴上經常掛著“謝謝“,這種行為改變了想法,你就會開始去了解發現許多順利的數以萬計的小事并非理所當然,而不是總是關注那三四件做錯的事,這是幸福的秘訣;
4、應當心存尊敬。不論有沒有上帝,我們都有一些重要且美好神圣的想法,而且我們的儀式是神圣的。
5、諸位切莫墨守成規。
6、不能漠視無理的事。生命是被不理性所支配的,許多儀式都是不理性的。關鍵是選擇正確的儀式,那些無害的儀式本身不應該被移除。
7、諸位應當有所選擇,任何選擇遵照圣經的人都不是照單全收選擇正確的部分,來一場“自助式宗教”。
真正想從圣經中找到意義,必須投入它且與它斗爭。
演講者以自己真實經歷與大家分享“無家可歸的一年”所帶來的全新感悟。當父親去世后,她嘗試去過一年居住在旅行車里的無家可歸生活,真的過上之后,發現自己沒有意識到三個問題,(1)社會將住房與個人的價值等同;(2)其它人的負面語言對我們的影響如此之大,如果我們放任不管;(3)無家可歸時候一種生活態度,不是一種生活方式。即便無家可歸的現實是如此艱難,夏天的高溫難耐、冬天的寒冷、以及社會上各種人的歧視,她仍在繼續。直到后來,她到無家可歸救助中心去尋求幫助,對方告訴她:你不是無家可歸之人,你有工作,你有希望。真正無家可歸的人連希望也沒有。對她本來就是一個作家、一個記者,她的智商、價值、正直都沒有發生改變,為什么會在這無家可歸中游蕩?后來,她得知一位作家在巡回演講中不斷講到其書中的一篇由自己寫的文章,她跑去書店重讀了自己曾經寫下的短篇,竟然哭了。是的這就是——希望。
后來她決定搬回原來的地方,有時候仍然住在旅行車里,有時候寄居在朋友的沙發上,但她開始不斷寫作了,后來她寫了很多著名的文章,獲得了不少獎,住在自己的公寓了,站在TED臺上分享,這一切與原來無家可歸的落魄是多么鮮明的對比啊。是啊,社會上有許多原本做著全職兼職工作卻選擇無家可歸生活方式的人,他們受到社會的歧視。如果遇到這樣的人,是不是更應該雇傭他們、鼓勵他們、給他們希望呢?演講者最后說,人不是由他們所住的地方、睡的地方或他們在任何一個時間的生活狀態所決定的,希望永遠永遠會指引前路!
對我們來說,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永遠懷揣著希望。
我們社會主流的觀念是:玩游戲是浪費時間。然而實際上并不是那么一回事,根據調查研究發現,排在前五位的臨終感言分別是:1、I wish i hadn't worked so hard;2、I wish i had stay in touch with my friends;3、I wish i had let myself be happier;4、I wish i'd had courage to express my true self;5、I wish i'd had lived a life true to my dream,instead of what others expected of me.? 排在前面的竟然不是遺憾自己花了太多時間玩游戲,而是沒花太多時間玩,而是去做大家所鼓勵的“有價值”的事情。
其實游戲能讓人的一生少很多遺憾,例如研究表明家長與孩子玩游戲時間較多的家庭關系更緊密;游戲是一種有力的社交工具,幫助我們與圈子里的人保持聯系(若無游戲,可能會慢慢疏遠);每天花30分鐘玩游戲可以激勵激情,長期增加和享受快樂;游戲的虛擬化身使得我們的想法和行為在生活中發生改變,讓我們變得更大膽、更能實現目標;這類好處恰恰能減少排在前五的人生遺憾。這次演講,演講者將帶領我們一起玩一個能讓人多出10年額外壽命的游戲。
演講者以自己一次車禍腦震蕩,經歷痛苦甚至產生自殺念頭,后來通過一個游戲,獲得“創傷再生能力”,她通過在游戲中選擇自己的虛擬身份、招募同伴,和“壞人”戰斗,從而激發能量。后來她發現,自己做事的優先級改變了,再也不害怕去做那些讓自己開心的事情,有更多的時間和朋友家人一起游戲,結成盟友,彼此之間關系更為緊密,也更好了解自己,知道真正的自己,對生活的意義有了新的定義,更能專注于目標和理想。
這是什么樣的游戲呢?這是關于四種意志力增強的游戲,這種增強曾經只能通過“創傷”獲得,而今你只要每天堅持玩這個游戲,那么這四種意志力就會不斷被增強。游戲開始了....
第一、站起來向前走三步/雙手握拳舉過頭頂——這是在給我們的身體意志力加分,只要不是坐著不動,站起來能有效地提高我們的心臟、循環等功能;
第二、打50次響指/從100開始隔七倒數——通過對一些事的堅持和小目標實現增強我們的毅力;
第三、向窗外看/向窗戶里看/在Google上搜最喜愛的動物——這是給情緒意志力加分,愛是強大而積極的感情;;
第四、和身邊的人握手超過6秒/或者跟身邊的朋友或者微信、qq、msn給朋友說謝謝你——這是給我們的社交意志力加分,通過感激從身邊的人獲得巨大的能量。(研究表明:和一個人握手超過6秒會使得催生素水平上升,這是信任的荷爾蒙,之后那個人會更喜歡和更愿意幫助你)。
每天通過做這些簡單的游戲給自己的四種意志力加分,記住:從來不會坐著不動超過1小時、每天主動聯系一個你關心的人、通過實現小目標去增強毅力,,你當天便能夠擁有三種積極的情緒去面對一個負面情緒,時常達到3:1的情感比例,你就會比常人多活10年。如果你盡可能去擁有三種樂觀的情感去對待一個負面情緒,你就會提升你的健康和應對困難的能力。當你多出了額外的10年,那就拿來多玩游戲吧。
這個視頻老早就火了,由此衍生的“馬特煥新”、“趁早煥新”等項目,讓很多人通過短期的小小改變和堅持,成功做到了想了很久卻沒有實現的事情,例如拍照、早起、畫畫、親自做早餐等等。當把曾經的一件件“苦差事”當成這樣一個簡單的項目來管理,生活中充滿樂很多樂趣,這是一個跟自己的游戲。如果你也有想嘗試的事情,給自己下一個30天,去試試。堅持微小的、持續的改變。
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關于吃肉還是吃素也是有一個艱難的選擇,然而有人給出了第三種選擇:做一個周間素食者,即周一~周五吃素,周末可以自選,偶爾犯戒也沒關系。做一個周間素食者既環保、健康、塑身、省錢,偶爾還能吃肉。很多事情也類似于吃肉還是吃素,不一定都是二分的問題,更多時候往往存在第三種選擇能讓你達到一種更好的狀態,試試看吧。
一直很想練習冥想,想獲得一種抽身旁觀自己各種思緒的能力,這樣就能客觀的察覺自己,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知道從哪里來到哪里去。今天的TED就冥想做了簡單地發呢想。
據研究顯示,我們的大腦(心靈)有47%耗費在各種思緒中,耗費大半個人生迷失在思考中故可能變得不幸福。學習專注,專注當下會讓我們感受到幸福。每天只需10分鐘,什么也不做,不去思考過去也不去思考未來。
Not being lost in thought, not being distracted,not being overwhelmed by difficul emotions.But instead learning how to be here and now,how to be mindful,how to be present.
冥想使得我們專注熟悉現在,那么如何變得專注呢?
要以一種放松而專注的狀態,不加辨別看情緒來來去去,讓思緒自由來去,冥想是退一步的潛力,獲得看事情的不同角度,事情并不像它們外在表象那樣,我們不能改變每一件發生的事。但我們可以改變我們感受它們的方式。
這個主題共有10集,這些主人公都反思自己的生活,多做一些勇敢的嘗試,靠近人生的終極目標,有些事情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多困難,now or never,so Just do it .
從標題閱讀開始,我們都會問自己這個問題:為什么我們總認為是對的?因為我們的思維有缺陷,我們的思維中習慣“動機性推理”,源于潛意識的動機、欲
望和恐懼會影響我們處理信息的方式,一些信息和想法就像我們的盟友,我們想讓它們贏,并不自覺地維護它們,而其他的信息我們都成了我們的敵人。這是這樣的
“動機性推理”思維,讓我們像一個正在激戰的士兵一樣,出于保護自己和打敗敵人的欲望,我們就會認為我們的想法、行為是正確的,即使它們本身很荒謬。這也
被稱為“士兵心態”。
與“士兵心態”相對應的是“偵察兵心態”。偵察兵能穿越自己的偏見和動機,只為盡可能客觀地看到事實的真相。他們不執著于輸或贏,而是去挖掘事件最真實的一面,即使它并不是讓他愉快的。他們雖然對事物依然存在偏見,但是尋找真相的欲望和維護真理的想法戰勝了一切。是什么導致“偵察兵心態”呢?演說中解釋,是情緒,這種情緒根植于好奇心——能夠從學習信息和解決問題中獲得快樂,當事情與期望相反事更容易好奇;心態開放——認為考驗自己時間好事,而不會因為被挑戰挑錯而感到惱羞;偵察兵們都是腳踏實地的。
這兩種心態,當然“偵察兵心態”更有利于個人進
步,有利于對個人和社會做出準確的判斷。正如埃里克蘇說過:If you want to build a ship.don't drum up
your men to collect wood and give orders, and distribute the work,
instead, teach them to yearn for the vast and endlesssea.
同樣,為了讓我們擁有更好的判斷力,做出更好的預測和決策,最應重要的事情就是擁有“偵察兵心態”,改變看待事物的方式,我們需要學習如何驕傲,
而不是為做錯某件事而感到羞愧,我們需要學習如何感到好奇。
從標題閱讀開始,我們都會問自己這個問題:為什么我們總認為是對的?因為我們的思維有缺陷,我們的思維中習慣“動機性推理”,源于潛意識的動機、欲
望和恐懼會影響我們處理信息的方式,一些信息和想法就像我們的盟友,我們想讓它們贏,并不自覺地維護它們,而其他的信息我們都成了我們的敵人。這是這樣的
“動機性推理”思維,讓我們像一個正在激戰的士兵一樣,出于保護自己和打敗敵人的欲望,我們就會認為我們的想法、行為是正確的,即使它們本身很荒謬。這也
被稱為“士兵心態”。
與“士兵心態”相對應的是“偵察兵心態”。偵察兵能穿越自己的偏見和動機,只為盡可能客觀地看到事實的真相。他們不執著于輸或贏,而是去挖掘事件最真實的一面,即使它并不是讓他愉快的。他們雖然對事物依然存在偏見,但是尋找真相的欲望和維護真理的想法戰勝了一切。是什么導致“偵察兵心態”呢?演說中解釋,是情緒,這種情緒根植于好奇心——能夠從學習信息和解決問題中獲得快樂,當事情與期望相反事更容易好奇;心態開放——認為考驗自己時間好事,而不會因為被挑戰挑錯而感到惱羞;偵察兵們都是腳踏實地的。
這兩種心態,當然“偵察兵心態”更有利于個人進
步,有利于對個人和社會做出準確的判斷。正如埃里克蘇說過:If you want to build a ship.don't drum up
your men to collect wood and give orders, and distribute the work,
instead, teach them to yearn for the vast and endless
sea.同樣,為了讓我們擁有更好的判斷力,做出更好的預測和決策,最應重要的事情就是擁有“偵察兵心態”,改變看待事物的方式,我們需要學習如何驕傲,
而不是為做錯某件事而感到羞愧,我們需要學習如何感到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