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朋友圈被《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女孩子討厭生孩子》這篇文章刷屏了。PO主被逼生孩子而不得不生,于是和家人約法三章,通篇都是對自己現在家庭爹媽身份對換,生活愜意的滿足,緊接著咪蒙就發了一篇《為了報復直男癌,我生了個孩子》的反駁文。說不要為了任何人生孩子,生育是我們的責任,如果你不夠愛他,請不要生下他。
而過年在家的這十幾天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個熊孩子的可愛和破壞力,生不生,這是標題黨取的,我很期待在未來的日子里有自己的寶寶,但也在日常的生活過程中提前體會到了育兒教育的重要性,而很多時候我卻陷入深深的無奈中,育兒的學習任重道遠。
回到家的第二天,正好是侄子的三周歲生日,不知不覺間,他已經出生3年了。這一千多個日日夜夜,我看著他從嗷嗷待哺的小嬰兒慢慢長成了可愛帥氣的小萌娃,心里更多的是自豪和驕傲。
我從小就是孩子王,一直都很喜歡孩子,覺得每個小孩子都很可愛。這個情節一直到侄子1周歲以后被逐漸打破,熊孩子鬧起來的時候你根本沒有辦法對付,特別是當你的身份不是爸爸媽媽的時候。講道理,他聽不懂;罵他,我的脾氣也兇不起來;打又不能打,我自己還舍不得。于是,在我單獨帶他的時候,就經常會出現雞飛狗跳、雞同鴨講的場景。
前年老爸生病住院的時候,我一個人足足帶了半個月,經歷了無數次崩潰之后,在一次被氣哭之后,終于學會了淡定,開始慢慢地自我調節,小孩子是塊頑石,得雕琢后才會得到美玉。這其中就需要整個家庭教育和父母教育貫穿其中,孩子的教育問題是一個很重要,關于一輩子的問題。
在我們家,奶奶和爺爺是帶侄子最久的兩個人,爸爸媽媽其次,我因為在威海從第三掉到了末位。爺爺是無條件地寵但不聽話的時候也很兇;爸爸信奉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動不動就打;媽媽則因為工作忙,回來的晚,只有早晨和周末才有時間陪伴;大多數的時候都是我媽也就是奶奶在帶著他;而我作為姑姑,我的身份是玩伴,只要是我在的時候,陪玩的重任一定是在我身上的,當然我也很樂意陪著他。
前幾天寫到浩浩說爸爸是個手機控,愛玩手機不陪我玩的時候,我就想到我侄子。
吃完飯,爸爸媽媽就各自捧起了手機,而他就會開始說,爸爸媽媽,我想玩**游戲,你陪我玩好不好,好不好嘛?更多地時候我哥都是向浩浩爸爸一樣,沉浸在自己的游戲中忽略了孩子,這樣,真的好嗎?
所以,在家的時間,我會盡可能地選擇放下我的手機,陪著他,看著他玩一些很簡單的游戲就開懷大笑的樣子內心很滿足。
這一次回來之后,我看到了他的長大,但發現了更多的問題。會動不動丟東西,還沒動手打就先發制人了,當然也有古靈精怪的,比如會撒嬌了,趴在你耳邊說“姑姑,好不好嘛,我就吃一顆,就一顆!”
但在吃飯這件事情上我的感觸最為深刻。
小蹬蹬上了半年的幼兒園,已經學會自己吃飯了。但是在我們家吃飯,他一般是不太肯自己吃的,經常是奶奶先給他喂,然后等我或者我哥吃好了繼續喂。
每次到飯點,都是一場戰斗,而哭聲也總是在這個時候出現,爺爺總是喜歡用嚇人的方式騙他不要他了,爸爸也是,甚至是奶奶有時候也會說把你關出門外這樣的話。這幾天,這樣的話幾乎每天都可以聽到。
而每當聽到這樣的話的時候,我就會覺得很擔心,怕孩子從小缺失安全感。雖然有的時候,確實是孩子皮,但我內心依然覺得這樣的做法只是緩解了當下,并不能永久的解決問題。
這個時候我就對《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女孩子討厭生孩子》文中PO主要求爸媽公婆學習育兒知識再給他們考試的做法變得非常理解。
時代已經變得不一樣了,爺爺奶奶依然在沿襲著老一輩的做法已經不太適合了,我試圖去更新他們的認知,然而收效甚微。我想,這也是我未來要過的一個很重要的坎,也是我必須去努力學習的一個方向。
我期待,我的寶寶可以收到很好的家庭關懷,在一個和睦又相親相愛的家庭中長大。我不希望把我的孩子教育成小霸王,只希望他像柳傳志說的那樣,做一個正直的人,并且要懂得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