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里有位朋友問我,讀書是否存在量變與質變的聯系?她說自己讀書,有時候想要量,有時候又想要質,搖擺不定,讀了書,不僅沒有使內心更加沉靜,反倒又多了患得患失的感覺。
我告訴她,這種聯系是一定存在的,只是讀書是最無法量化的成長行為,需要持之以恒,需要不斷補充能量,有的質變可能發生在高中、大學,那一刻之前你毫無感覺,但一定有某個行為或語言突然觸發了你,使你感受到“決定性瞬間”的到來。
“決定性瞬間”這個概念來自攝影大師布列松,他擅長于抓拍,并將自己的攝影集命名為《決定性瞬間》。“決定性瞬間”是攝影界的金科玉律和美學經典。
我覺得用“決定性瞬間”形容讀書的質變的那一刻也非常恰當。當然,這個瞬間很短暫,也并不意味著質變之后內心感受或是心理層級就高了。畢竟書讀得越多,反而會覺得自己越無知。所以,質變與量變的聯系,在讀書上是一種弱關系,不穩定且隱性。
讀書有沒有用的話題,已經有過太多的討論,觀點堆起來,也有很大一坨了吧。可如果拿篩子篩一下,留得下的,不多。一個人讀不讀書,與別人告訴你該不該讀書,中間是沒有必然聯系的。要讀的人,不必催他,自然會去讀;不讀的人,鞭子抽他都沒用。當然,這話是說給大人聽的,兒童是個例外。
一個人的提高,從量變到質變是個標志。只要變化存在,無非兩個方向,要么變好,要么變壞。讀書讓人奇怪的是,從量變到質變,有時候看上去并不是那么好。
我們的知識水平就像一個圓,起初這個圓很小,圓里是我們知道的世界,圓外是未知的領域。讀書讓這個圓不斷擴大,圓的周長變長。看上去我們的知識增加了,可是我們與未知領域的接觸邊際也擴大了。這意味著我們的知識越多,我們接觸到的未知的領域就越多。
這也可以解釋那位群友的問題。她這些年跟著大家讀了不少書,幾乎都是好書,并且自詡讀得快,記得多,最近突然有了一種危機感和暴殄天物的愧疚感,正不知如何是好。
我出了一個主意。不如先放一放,把心里放不下的再讀一讀,慢慢讀。
可她又說,覺得好書那么多,重讀會錯過讀另一本好書的時間。她糾結于此,有些疲于奔命的感覺。
為了讀書疲于奔命,這種感覺,只有真心愛讀書的人才會有。那些不愛讀書的人,萬不會有這種感覺的。
所以,有些憐惜她。
我給她出了一個餿主意。索性完全不讀了,強制自己一下,然后看看身體與心靈的反應,感受一下這種未知的感受。也許,答案自然就有了。
主意是出了,但,僅供參考,后果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