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女神節的下午,忙完領導昨日突發安排的事情,為了不被認為是女漢子,我也決定歇歇了。
北京許是太冷的緣故,已是三月初春,依然草黃木干。想想去哪里看看臘梅,問了度娘,香山臘梅谷之前去過,行車到西苑,于是選了頤和園的樂農軒。
從東宮門進去,非周末,依然人頭攢動,向保安打聽樂農軒,居然不知,導游講解服務臺的人說進門右轉,在諧趣園附近。
所幸今日陽光不錯,在仁壽堂右側,樹下一叢迎春開放,甚是喜慶,拐入邊門,躲開人群,沿著圍墻右行,再向右拐,紫氣東來的城門呈現眼前。穿過城門,再行數步,來到諧趣園園,一塘池水,曲折的廊橋,水榭亭閣,小石橋還有個好聽的名字"知魚橋",來自莊子和惠子的典故。
頤和園太大,通常走馬觀花,多看看銅牛,十七孔橋,石舫,佛香閣等等。之前似乎從來沒有來過這種小園子,今年辦了個年卡,還真是不錯,得空可以仔細轉轉了。
繼續前行,也是一處偏僻景致,遠遠傳來一陣音樂聲,原來是一群老年人在唱歌。房屋有些破舊,牌匾上書著"眺遠齋",門前有兩株臘梅。
尋找樂農軒,似乎方向有些偏了,繞回來,沿著坡路向上,背面來到一處樓閣,轉到前面,有三三兩兩的游客。牌匾上書景福閣,下坡幾株花樹,含苞待放,遠遠望去能看見昆明湖及十七孔橋。
分辨了一下方向,從東側下坡,先到一處院落,益壽堂。進去小轉,原來是當年柳亞子先生居住的地方,主席也曾來此拜訪柳先生。
后繼續前行,來到一排建筑前,在頤和園美輪美奐的建筑中,這排房子略顯簡陋。
百度之“樂農軒位于益壽堂東面萬壽山東山腰上,是由平安室、水壽齋、樂農軒構成的一座樸素院落,統稱樂農軒,又被稱為如意莊,樂農軒面闊5間,左右平安室、永壽齋.均各三間,坐西面東。整組建筑用虎皮石磚墻和青石板瓦建造的房屋,建筑的外觀十分的簡陋,粗糙,油漆彩畫的色澤和形式仿造民間建筑,無皇家園林富麗堂皇格的氣派。”
門前八九株臘梅,每株臘梅前,都有三三兩兩游人舉著手機拍照。這也是我今日的目的,不過北京氣候過于干冷,臘梅似乎略顯頹敗干枯。
臘梅于我而言,說不出緣由的喜愛,然而也是淡淡的喜愛,許是小時候習慣的花朵,長大后見的少了,偶爾見之,就像久違的朋友。
興盡而歸,簡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