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 1:【選摘】
1. “聰明”的定義:
? ?看他腦子里有多少清晰、準確、必要的概念;
? ?看他腦子里那些清晰、準確、必要的概念之間,有多少清晰、準確、必要的關聯......
2. 生意大抵有以下幾個層次:
? ?(1). 滿足溫飽的生意;
? ?(2). 能夠賺錢的生意(溫飽之外還有富余);
? ?(3). 能夠成長的生意(富余越來越多);
? ?(4). 能夠做到成長率不斷提高的生意(這里包含著一個很多人從來都沒想過的概念;成長率)......
3. 如果你設定了一個幾乎無法企及的目標但最終失敗了,你的失敗依然高于別人的成功。
4. 當你追求成長率的時候,即便最后收效甚微,也比大多數連成長都沒有的人要強得多。
5. 真正的創業者,拼命思索的,不是“怎樣賺錢”,而是“怎樣成長?” 真正厲害的創業者,考慮的不僅僅是“怎樣成長”,而是“不斷成長” 即,長期成長。
6. 沒有“成長率”的創業公司,不值得風險投資進入......
? ? 在風險投資者眼里,“成長率”最重要。
7. 復盤自己的決策過程,最終的結論總是一樣的:當初在選擇的時候,要么是干脆忽略了某個必要的條件;要么是在某個必要的條件上沒有做到足夠苛刻......就這么兩個原因,完全沒有其他任何理由。
8. 當你研究一個創業點子的時候,能調用你的元認知能力,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成長率”驗證之上,哪怕只不過用上一個小時去思考,最終你得到的結論,也很可能與國際上頂級投行的專家質量已經相差無幾了......
Step 2:【思考】
你自己曾經考慮過的“生意”,究竟屬于哪一個類別?為什么?有沒有更好的選擇?
這個問題值得深思,年初創業的失敗,自己要是早學習到這個專欄,或許無法一下子做到怎么樣的改變,但是至少可以避開不該掉下去的坑,然而坑是自己挖的,還得自己填。當時只考慮了現狀,想要達到平衡,和香港朋友合作只想做個能賺錢又自由的生意,但是自身缺乏專業知識和經驗的支撐,從而處于被動狀態。定義的是賺錢,然而連溫飽都沒有滿足反倒虧損不少。
復盤自己以前做的決策,無非都是腦袋一拍即定,說做就做,說走就走,通過直覺來做大部分的判斷,殊不知,直覺是很容易產生錯覺的,而錯覺做出的大決策會讓自己損失慘重。反思復盤過去,展望未來,持續積累一個個的概念,并且在概念間形成關聯,做個聰明人,有成長率的人。求上得中,求中得次,按照高標準高要求去做,就算最后沒成功,也比訂中級標準時候所達到的高度要高,天天琢磨如何保持“成長率”的創業者成長者才會是真正的佼佼者。
Step 3:【行動】
1. 做決策之前調用元認知能力進行理性思考;
2. 注重“成長率”,也就是自身的加速度,如何才能提升加速度呢?先考慮清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3. 高標準做事,高標準要求;
4. 選擇時添加必要條件,對其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