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4~5點就從周戶邊陲山坡坡,開著麻浪手扶車去大王鎮取煤球順路賣煤球的村里李大哥,暮色已起,月朗星稀時刻還不見歸來,只看到環山路東西車輛穿梭如流,回聲如努,光影忽明忽暗,就聽不到李大哥麻浪手扶車突突兔的熟悉的聲音。
李大嫂十多年了,引著現已上了高三的外孫女,小學四年級的外孫多少個春夏秋冬,暑往寒來,晚飯過后來到村口的我家聊天等候,等候那一聲麻浪手扶車遠遠傳來的突突兔的多么熟悉的聲音。
現今李大哥的外孫女外孫都已去城里上學了,李大嫂又引著上了幼兒園小班的小孫女晚飯后來村口的我家和我也上幼兒園小女兒玩耍嬉鬧,同時也等候那多么熟悉的突突兔聲音。
李大哥孫女青蔥俏麗,聰明異常,竟然一口氣背了盡十首唐詩,而我不愛說話有些語癡的念大班的小女兒也受感染,順利的背誦了《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
我聽完,雖然沒有潸然淚下,卻也欣慰至極,總感覺這首當年自己上中學時才學到的唐詩,小孩子是不是學習早了,會不會累了孩子,尤其是最后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自己當年的智商根本理解不了,翻譯不了白話文。
是誰把這平平仄仄的詩行寫在錦繡河山上,千年以后,還在山野傳唱,唱的人思緒萬千,不由得想起了其作者-孟郊。
1993年,香港評選最受歡迎的十首唐詩,排在首位的是《游子吟》。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是好些人從小熟悉就會背誦的名詩,然后蔓延一生,最終成為難以忘卻的鄉愁記憶。
而那年寫下這首詩時。孟郊已經50歲了。詩人早年漂泊不定,窮困終身,直到天命之年才混得一個為溧陽縣慰的卑微官職,結束了長年顛沛流離的生活。
仕途失意,命運多舛飽嘗世態炎涼,眼看高堂明鏡悲白發,愈發覺得親情之可貴,于是發自肺腑的寫下了這感人至深,流傳千古的頌母之詩。
公元796年,兩次高考失敗的已經46歲的孟郊奉母命第三次赴京科考,終于得登進士第。
放榜之日,孟郊喜不自勝,《登科后》快意登場。
? ? ? ? ? ? ? ? ? ? ? ? ? 登科后
昔日齷蹉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躊躇滿志地看遍了“長安花”,孟郊回到家徒四壁的凄清家中苦苦等待,直到公元800年才等到了一個溧陽縣慰的官職。
也是此年,孟郊在迎接母親到身邊奉養之時寫下那首吟唱至今,感人至深的《游子吟》。
58歲孟郊連喪三子,60歲又喪母,傷心欲絕,一貧如洗,一腔愁苦,付諸吟詩。
65歲的孟郊攜妻為山南西道節度使鄭馀慶當參謀途中暴斃,離開大唐盛世,不再愁苦吟詩作對了。
后來,親友資助歸葬洛陽,韓愈為其作墓志銘,張籍倡議私謚曰貞曜先生,故韓愈題《貞曜先生墓志》。
幼年失怙百事諳,晚歲窮愁形影單。留得清寒苦吟句,游子天涯竟何堪?幼年喪父,晚年喪子,慘事都被孟郊一人碰上了。
用倒霉悲催一詞來形容其一生,一點兒也不過分,好事從來不會眷顧于他,背運一直相伴左右。
不善于官場逢迎,大唐盛世又如何?“詩人”這頂桂冠再怎么榮耀無限,卻也難以兌現一個現世安穩。
陶淵明說自己:“我寧可在家貧困饑寒,也不愿與那些官僚委屈求全的應酬”,所以回家,“歸去來兮”,躬耕南山下,養雞吃蛋,自得其樂。
王維母親去世后,每日吃齋念佛,過的簡簡單單,安安然然,淡然空寂。為自己尋找一個有竹有水的桃花源,安放靈魂,作畫寫詩,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遠離紅塵,山水做伴,瀟瀟灑灑。
于孟郊而言,他一生都囚在了詩中,不曾走出,有人稱其為“詩囚”。
有人說,所謂的快樂,就是春天山野傾聽花語,采擷春光,夏天尋覓綠蔭,走過河叉山脊,山路小溪,秋天登高望遠,賞菊喝茶吃吃山果,冬天漫天飛雪過后南墻底下曬曬太陽。
說來搞笑,寫了幾萬首詩作的乾隆皇帝竟然我不知道其詩作何去何從?但愿古人孟郊泉下有知,不再苦吟,和乾隆皇帝溝通溝通,穿越時空,做鬼也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