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這么多專欄,如何“學以致用”?
這兩天就發現一個問題,原先老師選的問題都是寥寥的幾句話,或者幾個字,給予解釋,每天五個問題,現在每天四個或者三個,而且基本上是長篇大論,把自己的問題清晰明白地表達出來,然后進行有針對性的回答。
可以看得出,現在提的問題,更加具體和有針對性,他們的困惑,也可能是好多人都面臨的困惑。
所以,老師的回答,就更具有普遍指導意義。
其實,哪個人身上沒有問題,沒有疑惑呢?可因為情況的不同,可能好多人都不好意思問,或者不知道該怎么問?
所以就特別感謝那些能夠把自己的問題貢獻出來的同學們,你們的無私和坦誠,也間接的成就了我們。
一,對于第一個同學的疑問,老師指出要認清現實:學歷對于踏入社會的第一步還是非常重要的。
要接受現實,面對他,然后才能夠在其中找到機會。先找個工作干干,在徐圖機會。
起跑之后如果發現鞋帶開了,那就蹲下來系好,然后繼續上路。這場比賽不是短跑,耽誤個幾秒鐘,不會讓你錯過太多。
二,想學的東西有很多,但是精力有限怎么辦?
這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問題,當認識到自己需要學習,需要成長的時候,就看到了問題的緊迫性,就恨不得,把所有的好東西都攬過來,都能吃透,用好。
但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想在短時間內把所有的好處都撈到,根本不現實,這就像老師所說的那樣,還是要抓住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特別是在現階段。
我除了本專欄以外,還有一個武志紅老師的心理學課程,和古典老師的《超級個體》。但主要精力都在這個展覽上,那兩個就看一看,配合這個專欄,一起思考。
能夠應用的更重要。 把我們的專欄當做練習場。這是笑來老師給出的建議,也是我深深認可的,學以致用,學以致用,學就是為了用。
另外一個就是積極的回答問題,雖然不是問的我,但是如果問我,我會怎么回答呢?我自己碰到這種情況又該如何抉擇呢?不斷的去深化自己的思考,提前把問題準備一下,而不知道自己真正碰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再茫然無措不知所以。
三,這是一個家里父親得了重病,該如何抉擇的問題。也真的是很有代表性。笑來老師給出的答案,也非常好。
不是像一般人那樣去隱瞞什么,不讓病人知道真相。而是在恰當的時機,告訴真相,讓病人自己做抉擇。
想一想,不就該這樣嗎?在一個人生命的最后時刻,到底該如何安排僅有的一段時間?不正是對病人最大的尊重嗎?而且這樣做了,以后也不會再有遺憾。盡人事聽天命,做好自己該做的就行了。
每天跟著老師學習,看著老師解答別人的問題,,其實也就解答了自己的問題,說起來情況都差不多,通過別人的問題來反照自己,自己的很多問題也就會迎刃而解。
不是我沒有問題,而是有太多的問題了,多的都不知道該怎么問?但現在跟著大家的問題學習,,就感覺自己敞亮了許多,很多已經不需要在問了,只需要向內心深處問自己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