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侄女讀初中的時候,班級里有一個女孩子非常的優秀。每次考試——無論大考小考,都是年級第一,而且這個女孩子很活潑,不是印象中死讀書的那種,體育很好,組織能力很強,跟老師同學的關系也都特別好,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
初二的時候開家長會,哥哥嫂子恰好都忙,就讓我去了。會上一個家長發言——他是學校的英語老師,他的兒子成績也是年級前十的。這個家長就提到了年級第一的女孩子,他說:“我知道我兒子永遠也不能超過她,我只希望我兒子能在現有的基礎上一直往前走就好了。”
其實挺到這些話我挺不理解的,為什么要否定自己的孩子呢?剛剛初二,怎么就給自己的孩子定義了呢?
歌手李健在一個訪談節目中,提及了他的母校——清華大學時說過這樣的話,他說很多時候,不是你努力了就一定有結果的。當時聽完了覺得很懵,為什么呢?不是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嗎?
再后來隨著閱歷的增長,人際的拓寬,我越來越明白了李健這句話的含義:不是努力沒有用,而是每個人天生的資質不同,不要向不切實際的人看齊,只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盡力做好自己就行。
這話聽起來似乎有些沮喪,其實仔細想一想就釋然了。撒貝寧保送北大后,因為參加的社團活動太多,導致曠課很多,他的專業又是法學,期末考試的范圍太大,沒辦法他只好背書。兩周的時間,整個學期的書,有幾個人能做到呢?這是所說的只要努力就能背下來的嗎?
李健是保送去的清華,這在我們普通人眼里是極其優秀的。可是李健承認,在清華大學里,有很多人平時也不怎么學習,考試的時候分數就是高的遙不可及。李健說,這個分數是他怎么努力也達不到的。這些人的學習能力,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達到的嗎?
這個世界上的天才太多了,有能力的人也太多了。富蘭克林一生只上了兩年學,卻成為物理學家;居里夫人生活的年代不允許女子讀大學,可她卻兩次獲得諾貝爾獎;宋慶齡少年時代就接受了民主主義革命的洗禮;鄧小平20歲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種覺悟是誰都有的嗎?
所以我一直秉承的教育理念,就是給孩子快樂的教育。不要給孩子定下不可企及的目標,那只是徒增煩惱而已。創造溫馨又積極的學習環境,讓孩子愛上學習,這一點很重要。只有熱愛,才有動力,才不會怕挫敗,才真的是給了孩子最大的財富。
在引導孩子學習的道路上,發現并且拓展孩子的優勢,克服孩子在學習上的短板。同時必須承認,我們大多數的孩子都是普通的孩子,他們既不是天才,也不是學習的機器。不要總是把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來比較去的,只要孩子們真的努力了,真的在一步步變得更好,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