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還和朋友抱怨陰雨與冷空氣的討厭,今天卻見到了久違的太陽。
前后左右的人家,我透過窗戶,看到紛紛曬出了自家的衣服、被子。太難得的太陽了,抓緊時間,別讓它跑了,甩開了曬吧,雖然它好像力道還沒使出五六分來。
后樓的對層住人了?還真沒發現,一個男人,從陽臺曬出來被胎,看他的動作,還算嫻熟,應該是位細心居家的good man!好笑自己,無端對陌生人發出這樣或那樣的評論,主觀臆斷,一面之詞!
言論自由,我在自己腦子里想想,應該不犯法,哈!
可有許多人喜歡以別人的口吻想,而且拿出來說,公之于眾。呀,我不會也是這樣的吧?反思中……
前兩天,看臺灣作家劉墉的兒子劉軒(其實人家不需要冠老爸的大名也很有名)親口敘述了一件事兒:有人說,劉軒年輕時不愛讀書,他父親就用讓他考出零分成績作為交換,只要如此,他就可以解放;考零分不是不做題,是把對的答案給做錯,以此得零分;后來因為零分也如此難考,他就漸漸變成愛學習,繼而去了哈佛。
呀,這個文章我看過,可能也參與轉發過。而劉軒本人說,其他個人信息都是可以的,還算準確,唯獨這個故事,真的沒有發生過;不知道杜撰這則故事的人是如何得知?不過鑒于它的出發點是規勸好學與選取適當合適教育的方式,所以也就沒有追究源頭。
要打個大大的閉嘴的表情包!
互聯網時代,我們整天被這些信息包裹著,真的不能立刻分辨真偽。哪些是張愛玲的真告訴,哪些是楊絳先生確確實實說過的話,真的不能分辨了。那些公眾號的紅點,不僅占據大量的“課后”時間,還或大或小的給你洗過腦、灌過各味雞湯、炸過咂舌的爆文、傳過小道的野史,更不要提那些“轉了家人就會咋咋咋的”略帶無聊的文字了。
去年的時候,我咕咚我喜歡的朋友為啥他能控制住,朋友圈從不更新?朋友說你已經被那些大數據牢牢控制住了,看到感同身受的就第一時間轉發,還得摘出最動了心璇的那句,生怕朋友圈的各位不知道自己理解得有多深刻,額……
在今年接觸過一些人,交流后知道,原來那些請你點擊關注的,不過是一些發達的略有名氣的自媒寫手,寫出的,有事實,也有杜撰。它們的形成發展壯大都在遵循著一些套路,比如搞標題黨,比如追熱點事件,比如拿劉軒這樣的名人說事兒,再不就擠兌一下歷史,總之諸如此類,僅一家之言,不是真理不可反駁,也不是教案一定要去遵循。
他們的文需要不停的轉發或是點擊,才能在后臺盈利,才能出名,才能帶來更大的經濟實惠。
不過,也有可信的文字。我有同學,開著自己的公眾號,純純的只是寫寫日常,保持一個自媒人該有的社會責任感與職業責任感,看著很舒服。
也有干貨式的圖文公號,教媽媽們如何做出各式各樣的食物,分享各式生活小經驗,讓你把生活和心情打扮得更美更好。
這些東西大概我們看多了,才懂得篩選。就像遇過了許多人,你才知道世界應該有多復雜,人情有哪些冷暖,想留下的是要自己細心斟酌挑選,印入腦子里,印在心坎兒里。
聽著廣播,扶著窗臺,曬著丫頭的黏土作品,這都是真真實實的生活。
呵呵,我想表達什么的,我自己也忘了,大概就是出來發兩句牢騷吧。知人不評人,知文不評文,真真實實的感受一下淺淺陽光的美好吧!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