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jīng)11月下旬了,北京才不急不慢得飄來第一場雪。很多人歡呼雀躍,朋友圈里滿是關(guān)于北京第一場雪的照片,配字不乏喜悅之情。我也發(fā)了一條,不是贊嘆雪花,而是夸贊我的羽絨服。
在我的家鄉(xiāng)黑龍江,十月下旬就開始下雪。北京的這場雪與家鄉(xiāng)相比,遲了整整一個月,我的母親也整整等了一個月。
今年家里第一次下雪的時候,母親打來電話說“丫頭,下大雪了,太冷了,該穿棉褲了。”我聽到之后差點(diǎn)笑出來,怕惹母親不開心,便忍住了。我告訴母親,北京不冷,穿個牛仔褲就行了。這下母親急了,我似乎能感覺到她在電話那頭跳了起來:“你只穿一條單褲嗎?那肯定不行,趕緊給我套上棉褲去!”。掛了電話我想起來,現(xiàn)在都說“你媽喊你穿秋褲了”,到我這兒,直接升級為棉褲。
沒想到幾天之后,全北京人民開始討論要不要提前供暖,我也跟著湊了熱鬧。朋友圈里發(fā)了一條“居然還不供暖,我這個東北妞都快受不了了。”當(dāng)我正在朋友圈和好友們討論到底誰家更冷的時候,母親打來了電話,“丫頭,你那兒還沒有暖氣?”。我心想不好,我的抱怨被母親發(fā)現(xiàn)了。我告訴她就快來暖氣了,其實(shí)沒那么冷,發(fā)著玩玩。母親還是覺得很著急,問我穿羽絨服了沒有,棉褲是不是一直在穿。我回答:“沒呢沒呢,沒從家里帶棉褲來呀,這邊沒有賣的。”母親聽了之后將信將疑,“沒有賣的?你這孩子太不聽話了,怎么不早說呢?”
三天之后,我收到一個大大的包裹,打開一看,里面是一件新羽絨服,一條我以前穿的棉褲,還有一個熱水袋。收到包裹之后我覺得又好氣又好笑。電話里我告訴母親:“媽,快遞收到了,可是現(xiàn)在真的不需要穿羽絨服;還有那條大棉褲,在北京,一個冬天都不用穿的。母親問“那什么時候穿羽絨服呢?”我隨意回答了句:“下雪的時候吧。”母親似乎聽到了滿意的答案,高興得說;“好啊,那應(yīng)該也快了,棉褲就回家的路上穿吧”。
前兩天母親突然打來電話,告訴我天氣預(yù)報說這幾天北京要下雪,讓我把羽絨服穿上。這不,雖然從小到大我見慣了雪,我還是在朋友圈發(fā)了張自拍,并且配了文字“雖然下雪,可是這件衣服穿在身上絲毫不覺得冷。”。
我想象著母親看到這張照片之后欣慰的樣子,想像著她每天守在電視機(jī)前看天氣預(yù)報的畫面。母親沒怎么出過遠(yuǎn)門,在她的世界里,冬天是刮著西北方、飄著大雪的。在女兒的世界里,有了母親的惦念,北京的冬天,溫暖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