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是你與影子的關系。
身邊的人,都是你的投影( 影子)。
如果你是主角,那身邊的人都是配角。但同時,你也是別人的配角。
如果你不喜歡你的影子,你需要改變的不是你的影子,而是你自己。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如果你覺得孩子不好,你需要改變的是自己;
你的伴侶是你的影子,如果你覺得他/她不好,不要試圖改變你的伴侶,而是調整你自己。
孩子是你生的,伴侶是你找的,對他們的打罵和指責,背后都是在對你自己的懲罰。
如果你說,孩子不是我想生的,伴侶也不是我所喜歡的,你是被逼的,所以不關你的事。那只能說明,你還沒有長大。
你連自己的人生都不能自主,不能為自己的選擇和行為負責。
你內心還只是個孩子,一個只長身體,不長心智的巨嬰而已。
來訪者訴說:
我對他內心充滿了抱怨。我們吵架的時候,他用刀刺我,在我有病的時候不理我,我恨他。可分開了,我們又見面了,他說他后悔了,可是我沒看到他的真誠,所以我討厭他,我恨他。我們就一直這樣糾纏著。
解讀:
那個男人只是一面鏡子,反映出她是如何傷害她自己的。錐心的言語就如一把無形的刀,當你用難聽的言語刺對方的心,呈現在外的,就是對方用刀刺傷你的身體。
你身邊的人、事、物,都在呈現你內在的狀態,展示出你是一個怎樣的人。
你對他人的定義,就是你對自己的定義。
但這并不代表對方就如你口中所說的那種人。
對方只是反映你內在的一面鏡子,你只是透過對方,看見了自己。
在投影屏幕上看到的內容,全部都來自于你自己,你才是源頭。
投影的作用,只是向你反映你現時的狀態,就如鏡子一樣,讓你看清你自己,僅此而已。
改變影子是可笑的,就如你想改變鏡中的自己一樣可笑,因為那只是鏡像。
如果你對他們(你的鏡子)用力,就算你打碎鏡子,也無補于事,除了消耗自己的精力和時間,一切都是徒勞。
熱播劇《我的前半生》中,賀涵、唐晶和子君這三個人物,他們彼此之間也是互為鏡子。
賀涵和唐晶是職場精英,而子君是家庭主婦。
對于子君來說,
唐晶照出了她內在的另一面,聰明、堅強、努力。
賀涵則反映了她內在具有男性的一面,理性和能干。
這些面向連她自己都不知道。因為一畢業就被娶回家,當了闊太,沒有機會呈現出來。離婚后,環境的轉變,內在的面向就一一就呈現了。
所以,子君是一個未經開發,完全對自己不了解的人。同時更具可塑的空間。
對于賀涵來說,
唐晶就如他自己所說的:我們其實都是同一類人,就象是另外一個自己。彼此都已經很熟悉了。
而子君卻不同,就如他對子君說:真看不出來,原來你也可以這樣,就象變了一個人似的,讓人刮目相看。
在熟悉與未知之間,具可塑空間的人,更具吸引力。
對于唐晶來說,
賀涵和子君,也是映照唐晶的兩面鏡子。
賀涵反映了她外顯的男性一面,獨立、能干;
子君則折射出她隱藏的面向,而這個面向,卻是未知。
從外在的行為上可以看到唐晶內心變化的表象:她打算放棄高職,準備跟賀涵結婚。(其實,她是在逼自己做選擇,因為想要一個明確的答案。表面上,她知道賀涵并沒有很愛她,但內心卻不愿意接受這個事實。)
結婚,意味著要作出改變,回歸家庭,持家做飯。但其實內心并不想放棄自己一直努力打拼下來的個人事業。
所以,當這內在的面向和外顯的面向同時出現時,在外在就呈現出一個三角的關系。賀涵愛上子君,是她內在矛盾的反映。這三角關系,是她自己創造的。創造的目的是:看清她自己。
賀涵和子君,就是唐晶呈現出來的兩個自己,一個是已知的自己,一個是未知的自己,究竟是繼續做已知的自己,還是做未知的自己,是她要做的決定。
看清自己,才能做出正確的人生選擇。
未知,對每個人來說,都充滿了好奇和吸引力。
我們每個人的內在,都駐著不同面向的自己,有些是熟悉的,有些卻是連自己都可能完全不知道的。隱藏得很深,以至于連自己都從未見過。
喜歡上一個人,是你發現了自己從未發現的美好一面。
討厭一個人,不過是看見了那個陰暗面的自己,但不愿接納。不接納,代表你不承認自己身上也有那個令你討厭的特質。
每一段關系里的那個人,都在起著鏡子的作用,是讓你反觀自照,看清自己,從而修正自身。
若能明白當中的原理,也就能理解“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每個人的內在,都有一座寶藏, 等待著自己去發掘。
喚醒意識,每個人都有無限的可能性。
探索內在的自己,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