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朋友們,大家下午好,我是來自順德元舜媽楊艷芳!很高興又有機會和大家交流分享我的學習心得。今天我要分享主題是《善用獎勵法》,歡迎大家一起交流成長。
一、今日匯報:
[早起早課]:04:50
[父母讀經]:通讀《大學》一遍
[親子讀經]:《金剛經》30-32,《詩經》大雅241,《增廣賢文》第五,復習《易經》說卦傳,新概念英語lesson113;
[鍛煉匯報]:掄胳膊500個,跪膝坐3小時
二、分享《善用獎勵法》
舜放學回到家,看到家里多了一個樂高的積木玩具,非常高興,就在他興沖沖地正要打開積木盒子的時候。
我說了一句:“這是我買給你的生日禮物,只要你期末考試二科100分,就讓你玩。”舜立刻像泄了氣的皮球,垂頭喪氣地進了自己的房間,直到奶奶喊他吃飯才出來,整個晚上都無精打采的。
這是我以前慣用的一種獎勵方式。大家有沒有感覺這是很熟悉的場景?
很多時候我們在培養孩子興趣和習慣的過程中,會使用一些物質獎勵來幫助孩子達成目標。
甚至有些父母會很迷信激勵,但如果事事都獎勵,太依賴獎勵,很容易讓孩子形成凡事都要回報的處事習慣。
那么,在什么情況下獎勵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成長呢?
我是這么認為的:如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足夠的動機去堅持某種行為,或者沒有體驗過完成某種行為所帶來的積極的結果和感受時,也就是孩子的內驅力不夠,這時候我們才需要借助獎勵的手段,作為幫助孩子興趣和習慣培養的助推力。
獎勵有分外驅力和內驅力。
比如爸爸說:“兒子,下次數學考試得100分,爸爸就給你買個足球。”
媽媽說:“寶貝,每天回家多做5道數學題,媽媽過些天給你買條漂亮的裙子。”
這些都是典型的希望利用物質獎勵刺激孩子的學習興趣,養成更愛學習的習慣。
但真的有作用嗎?
對于孩子來說,物質獎勵屬于外驅力,如果這個外驅力一直存在且不斷增加,孩子的行為就會持續下去。一旦這個外驅力不再增加或消失時,孩子就會失去動力。
相反的,如果孩子的學習是出于內驅力,比如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和成就感,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他的學習動力就不會輕易被外界影響,更容易長久堅持下去。
如果是在慶祝的時候,當孩子已經做到了某些事情,或者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成功,比如我兒子畫畫比賽獲得了一等獎,或考試取得了特別好的成績,堅持認真完成每日重要事的清單,我就會帶孩子去買一份他期盼很久的禮物,因為這代表的是慶祝,而不是作為一種交換。
那我們可以怎么做呢?我覺得可以試試以下幾個方法:
1、積分制激勵法
比如我上次分享的“清單打卡管理法”,孩子完成一項清單打“V”,就會積1分,然后進行日加、周加,月加。孩子們看到自己的分數越來越高,很興奮,就會更努力去完成每項清單,有時時間不允許時,他為了完成所有清單,會自動調整他的自由時間,也要將所有清單做完,而且還能減少拖延。還有很多類似這種積分方式,比如:紅花貼、各種積分獎勵等……
這種激勵機制,是通過不斷累加的成就感,讓孩子覺得自己非常了不起,因為每加的1分,都是他努力的結果,都是因為他掌握了一些新東西。這種方法看上去也是有形的獎勵,卻是正向強化,就是在孩子做到的部分給予強化,每一次的強化就像在心理銀行里存入了一筆小錢一樣,孩子的內心存的錢越多,就越有信心,也越有學習的動力。大家可以參考這種做法。
2、語言激勵法
語言上的激勵,不是單純的夸贊,當孩子做到了某件事的時候,家長要對孩子的行為下個定義,并且用語言明確的表達出來。
比如說:“媽媽覺得你今天讀經表現很好,不像以前那樣東張西望,你這樣的表現叫認真專注。”
“昨天晚上我看到你在那兒做作業,一個小時都沒動,作業的質量也很高,你的這個表現就叫堅持就是勝利。”
“剛才我看到你分給小朋友一塊餅干,你這個行為很好,它叫做分享。”
“剛才我看到你和樂樂在一起抬桌子,上樓梯時抬得很賣力,你也沒有放手,媽媽非常欣賞你的責任心,而且你還學會了合作。”
“這首古詩你讀了十遍,才背出來了,你很棒,因為你懂得了不輕易放棄。”
像這樣去定義孩子的行為,孩子就明白原來堅持能夠得到一個好的結果,下次遇到同樣事情時就會更加用心,學習的興趣也許就被調動起來了,他的價值感會被慢慢建立起來。
3、那么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怎么辦呢?比如可以這樣去表達,“寶貝,媽媽知道你努力了,但是沒有做到,無論如何媽媽都會支持你,媽媽永遠都是愛你的。”讓孩子體會到無條件的愛,這個時候孩子獲得的力量感是物質給予不了的。
這些方法都是通過增加孩子的美好感受,讓他體會到更多的成就感和愉悅感。精神鼓勵比物質誘惑的作用更加長久,而且省時省力,而且隨時隨地就可以做到。相信愛孩子的,一定會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的。
我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感恩大家的聆聽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