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的時間出了錯,你會將錯就錯一如既往過日子,還是坐立不安恐慌世界失控了?
今天,我突然發現我的時間比世界晚了十七分鐘。確切的說,手機時鐘走得太慢,被北京時間丟在身后。
我憑空多了17分鐘,這是上帝恩賜嗎?我可以利用它抄寫兩段文稿,再喝一杯荷葉茶,聽幾首靜心的曲調,或者刷會兒網頁,集中回復QQ留言?
17分鐘,大約有一千多秒,我可以一字一句數數,感受時間從唇間流逝的輕易。但是,我并沒有,以前沒有,以后也沒有。
無論是兒時學計數從一開始,還是深夜難免默數綿羊,都過百折返,誰會傻到真的一個人數上千萬?若有,那等閑情逸致、執著堅持,的確可敬可佩。
就像《何以笙簫默》中,趙默笙等候何以琛到來,從一到九百九十九,數了無數次,始終沒邁過一千的坎兒。我彼時還因書中這一幕幕驀然無語,有多傻才會默默一直數數,看會兒手機,刷刷朋友圈時間就走遠了,等候的人也走近了。重復單調的數字數到頭能帶來什么呢?
后來,我逐漸意識到很多時候生活的節奏本身是重復而單調的,想要走出一條通往遠方的五彩石子路,就必須在重復單調中打磨。比如畫了三年雞蛋的達芬奇,洗筆水染黑池塘的王羲之。他們不缺天賦,也尤為努力,少年時代初綻光芒,但還是選擇了在重復而單調的習作,不曾懈怠,終成世間傳奇。
現在想來,趙默笙傻氣的執著又何嘗不是明白其中真意呢?
我偶爾會莫名暴躁,覺得世事不順,前途渺茫,生活處處好風光都與我無關。友人曾勸我,每天花幾分鐘冥思,放空身體,照見本心。還贈我一段舒緩靜心的音頻。其中就講,剛開始冥想,總有些人無法集中注意力,思緒雜亂,好像在腦子里播放一出情感大戲或職場大片,這時候可以通過傾聽自我呼吸,從一開始計數,一呼一吸間感受思想輕盈如蝴蝶翅膀,隨風微微顫動……要是再次走神,就回到起點重新計數。如此,循環往復,收束思維,平復情緒,還人一片澄明。我試著做了幾次,果然有效果。
我便開始思索,這個重復單調的動作為什么會具有有安撫人心的魔力?
信息爆炸的時代,外界給予我們的消息從天外到深海,從海岸線那段到身邊瑣事,一派熱鬧景象。似乎無論何時何地,你我皆不孤獨,總有聲音傳來,總有故事發生。可我們也常聽到或年青,或老邁,或滄桑頹廢,或洪亮如鐘的慨嘆,世間熙熙攘攘,能知我者幾何?孤獨感,好像已被注進骨髓,溶解成了身體的一部分。
熱鬧和冷清是一對孿生兄弟。我們的生活太熱鬧,入目皆繁華喧囂,清醒時分分秒秒都給了人,卻不知寒冷蜷縮在角落里,瞅準時機,就會冷不丁出手一擊,往往一擊必中。
白居易說,亂花漸欲迷人眼。蘇軾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知怎的,再讀這兩句詩詞我會覺得,先人們在告誡你我,給自己留一點清凈,留一頁白紙,將鉛華洗盡,換滿眼空白。
重復、單調,會乏味。所以我們試圖推開奇幻的、精巧的、華彩的大門,我們心存僥幸抄捷徑狂奔,我們不愿意從一不間斷的數到一千,并嗤之以鼻。
直到某一天身居鬧市,心有涼意,我們會萌生一個念頭,練字不難,靜下心一筆一劃即可;寫文不難,丟開手機一字一句就行;做事不難,一步一個腳印踩實就會抵達終點。
從一到百不難,從百到千不過17分鐘。每一天都會走完幾十個17分鐘,你能否擁有屬于自己的17分鐘?這17分鐘你會用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