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郵政勢必不能和順豐抗衡
中國郵政在物流體系、IT支撐、人員配備方面并不比順豐差,但郵政就是打不過順豐。何解?
我最近聽到一個解釋:因為兩者的定價規則不同。郵政定價基礎是距離,郵費只和距離、重量有關。相同重量,北京到新疆的郵費和北京到上海的郵費是一樣的。但前者的成本遠遠高于后者,這就導致郵政是在用一部分利潤豐厚的地區補貼利潤虧損的地區。
順豐的定價基礎是供求關系。訂單量大、需求多的地區因為規模效應定價相對便宜,而偏遠地區的定價要貴很多,這是市場定價規則。
郵政并非看不到這一點。但作為國企,除了企業利潤外,郵政還擔負著讓全國各地都能享受到郵寄服務的社會責任。這種基因是郵政無法改變的。當然,假設郵政哪天要倒閉了,政府自然也會出來扶持。
這是兩種不同基因的企業。市場已經證明,哪種基因更為受歡迎和被接受。
PS:我想起張華僑講,很多人更喜歡買國內的中小企業股票,而非大盤股。港股恰恰相反。原因就是中國大盤股大多是國企,企業的興衰不由企業家和企業家精神決定,而由政府的意向決定。政策性、不可控性過高。而民營企業就沒有這個擔憂,市場價值、收益都是透明的,風險大收益大,中國股民們買的就是大富大貴的可能性。
2.競爭影響
考慮一個假設:如果一個新品類里只有你一家企業,你能賺取多少利潤?答案基本上是肯定的:所有用戶愿意在這個品類上消費的金額總和。這就是壟斷市場。
這也是《從0到1》的作者提倡的,成為壟斷者而不是競爭者。這基本上是所有創業者夢寐以求的。
但現實是,這種壟斷市場并不多。即使像通信業這種高度涉及國家安全的行業,還有移動、聯通、電信三家巨頭,形成寡頭市場。而隨著市場開放,越來越多的虛擬運營商拿到營業牌照,市場競爭程度也會越來越激烈。
而創業者通過創造新的品類,也只能在短期內成為“壟斷者”。隨著技術更新速度越來越快,創新者能夠獨占壟斷者地位的周期也越來越短。
如何理解競爭對企業的影響?——如果你跑的沒有對手快,客戶就會逐漸倒戈。貌似是一句正確的廢話。
舉例來說明:投資市場。中國股民為什么這么多?因為可替代性投資項少,經商在各種管制下成本高,靠關系。中國閑置資金基本上在房市和股市徘徊。金融衍生品的創新并沒有量上的積累。這兩年火爆的P2P金融倒是給投資市場上帶來一抹希望,但面向的主要還是大眾市場手中的閑置資金,并無法滿足機構投資者的投資回報預期。萬眾創業的形勢倒是帶動了一批風險資金涌向創投業。
未來投資市場上必然有更多金融創新產品出現。
再舉例,股票的最大競爭對手是誰?——銀行存款。那牛市和什么有關?中長期的預期利率水平。如果預期利率長期走低,熱錢融入股市,股市信心大漲,就會慢慢走出一輪牛市。
#薔薇記# 記錄生活之美和智慧之妙。
這是薔薇石原創的第49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