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來讀《陪孩子走過高中三年》。正因為有摘抄,有感想,對待女兒的某些做法有變化,才會使我和女兒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和諧!
一個人將來要在社會上“闖”,靠的并不是你學習了多少知識,而是你的性情如何,以及實際處理問題的能力高低,而所有的這些只能在學習之外得到鍛煉。
的確,現在的學子,將來都要走入社會,從事著各種不同的職業。
在工作中,老板不會問你這些是否學過是否做過,只會讓你幫他處理這些事情。而至于該如何解決,具體工作中的步驟,只能靠自己去摸索。
而這時,情商的高低尤其重要。比如你是個同事緣很好的職場中人,此時你可以向同事們請教,也許他們會教你一兩個好辦法。
女兒的情商比我高很多。同樣的一句話,從她嘴里說出,不覺得刺耳,而從我口中說出卻是特別的直白,甚至有些傷人。
舉個例子:女兒在暑期班時有個同桌,經常在課間時,借用她的手機聊天。第一次借,女兒是同情她理解她,因為中考沒考好,家長沒收了她的手機,所以女兒借給她使用。第二次借,女兒心里有些不高興,但還是借給了她。女兒向我抱怨了一痛。我說你直接告訴她你的手機也被家長沒收了。之后,再沒聽到女兒說起這件事,我以為她是用了我教的辦法,直到有天無意中聊起,女兒說第三次借手機時,我說我沒帶手機。從那以后,她再也不問我借手機了。
例子中借手機的孩子,在現實中的確有不少。我想說的是家長沒收手機的行為不一定正確。如果想讓孩子少用手機,家長要起到榜樣的作用,還要和孩子協商手機的使用時間。如果一味的沒收手機,結果并不好,有的孩子因為家長沒收了手機,而去“拿”同學的手機。所以,一定要學會引導,只會堵是不解決問題的。
我們做父母的,很容易在不知不覺間為孩子做許多孩子并不需要的工作。實際上,我們這么做只是在滿足自己的愿望,對孩子來說卻并非一定需要。
在現實生活中,我以前也是這樣的母親。
無論孩子是否需要學習上的輔導材料,我只要從家長群里收到有關的學習資料,便會立馬把這些題目或是學習方法打印給女兒,最初女兒還會說謝謝,后來女兒看我持續再給她那些資料時,終于忍不住告訴我,那些題目,她們學校老師已經讓她們做過,相關的學習方法她也知道。
我以為我是在幫她,其實她根本不需要我的幫助。她有獲得學習材料和學習方法的渠道。
從那以后,除非她主動讓我幫她找相關的題目或材料,我再不主動提供任何我認為有用的資料。
其實,想明白一點就可以。學習,畢竟是女兒自己的事。她想如何學,在哪學,用哪些輔導材料,那都是她的事,我除了尊重,其它什么也不需要做。
女兒告訴我,這個老師教學還有一個絕招,就是想辦法調動每個同學的自信心,他總是抓住孩子的某個閃光點,放大了去表場,讓孩子覺得自己真的就是天底下最優秀的那一個人。
真的很羨慕書中的女兒可以遇到如此好的老師。
這點,我要表揚一下自己。我也是用類似的辦法來夸我的女兒。
當女兒彈琴彈的好時,我會夸她是個鋼琴家。當女兒改良了某道菜譜時,我會贊她是廚神。當女兒贏得了班級里的辯論賽時,我會表揚她是辯手!
別看只是一點點的小事,但經過我的夸贊,她的確很受用,自信心一點點在增加!也看到了她在不斷挑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