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直都不能理解出借金錢為何要收利息,但是對于出借土地收租金,我又是認可的,因為土地可以長莊稼,但同時對出借店鋪門面租金的理解是平衡供需,對知識的理解一直認為是空氣一樣的存在,用的時候去找找就會有了,所以對知識付費的理解是別人幫忙整理了零散的知識,所以需要給錢酬勞。
以上我的這些想法都有個很嚴重的錯誤認知,那就是我只認為土地是生產要素或者資本,而把金錢、店鋪門面和知識等都劃到非生產要素或資本中去,潛意識里認為這些東西不是資本,認為其天然不能自動產生價值,而我忘記了如果沒有人主動的勞動力參與,土地也并不能自動產生價值,只能長雜草。所以金錢、店鋪門面、知識和土地一樣都是生產要素的一種,其能不能產生價值,取決于擁有這些生產要素的人如何使用支配。因而當我把金錢和知識劃分為生產要素的時候,我也就能明白這兩樣東西天然是會產生利息的,其時間價值就是利息,但是,如果不將這兩樣東西投入生產,其也就不是生產要素了,更不會有利息了。
對知識的理解我之前有更大的誤解,如果知識不能成為自己大腦認知的一部分,那些成體系的還是不成體系的知識都只是外界信息,不可能成為我自己的生產要素,我也不可能因此而獲得知識的時間價值。
因為大腦中正確知識的稀缺,導致大腦中存在很多錯誤知識產生的錯誤的認知,我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所有決策判斷都依賴于我自己的認知,因此我做的決策質量注定不高,大多決策都以失敗告終,我收到的外界反饋表象就是沒有結果/收獲(比如工作忙半天沒有成果),或者犧牲長期利益只為獲得即時享受(比如不背單詞,選擇看片娛樂),而與此同時,有正確認知的人卻在同樣的時間段里取得了讓我眼紅的成績,而我在低水平認知情況下,只會認為這是別人運氣好或者別人情商高會來事。但事實可能更殘酷,在我處于低水平認知情況下,即便有機會給我,我也發現不了,因而在白白錯過之后,痛心疾首地說:我要是早知道就好了。這個打臉的事實其實就是錯誤的知識產生的負利息
因此,若想若要獲得知識的利息,必須先要做到讓自己積累一定量的正確的知識,讓自己有大量的正確的認知,因此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出高質量的決策,也就是講知識作為自己的生產要素進行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