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般若芙殤
記得第一次認識簡書是在《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這本書里面所提及,大約是去年暑假前后的事。
下載了APP之后,在手機里沉寂了許久,直到某一天為了給兒子的班主任寫一封信,才第一次在這個寫作平臺落筆,洋洋灑灑的寫了千余個字,然而轉發之后,又是很長一段時間沒登錄過簡書了。
到了去年11月初的某一天,突然一時興起寫了一篇小短文,那應該算是正式在簡書寫作的第一篇文章。當時對于投稿規則尚不明白的自己,隨意找了個相關的主題,居然被成功收錄,也不清楚“今日看點”是什么意思,總之覺得是一大鼓舞。
又過了幾天,偶然的機會和朋友閑話家常,無意中聊到體罰的話題,覺得是個蠻好的題材,于是晚上又在簡書上書寫起來。由于是讀書時候的親身經歷,平鋪直述娓娓道來,也不大會修飾詞藻,一篇文章寫下來居然有七千字之多。
體罰,直覺是跟教育有關聯,所以向教育專欄投稿。許久后消息欄傳來顯示文章通過投稿通知,隨即又被今日看點收錄。
說實在當時對簡書投稿機制一知半解的我,不可否認,文章能通過審核,確實是一大鼓舞。也或許是小小的虛榮心作祟,自己便開始對“游戲規則”加以研究。
一個多星期又過了,在簡書上寫作最重要的起步也是從這一天開始,那是能讓自己持續寫作,而且至少能堅持一年以上的理由。
我開始記錄自己這些年,正在陪讀中的點點滴滴。
簡書中的第三篇文章,也不知道該怎么定義屬性,還是往教育專欄投稿,很順利的通過了,不久又被今日看點收錄。接二連三的投稿通過,頓時信心爆棚,于是做了一個小小的決定,我將這三篇全部點了首頁投稿。
連同那三篇,低產能的我在之后三個月一共寫了15篇文章,共計被首頁拒稿12次,所幸親友團的大力支持與鼓勵,才繼續堅持寫下去。
當然也和大多數被拒稿的人一樣,在信心受創之余,會安慰自己說,寫作是為了興趣愛好,通不通過投稿并不重要。
拒稿意味著什么?
簡書上許多文章上面談論到這一點,絕大部分都是安慰勉勵的話,拒稿不代表你寫的不好,而后就是各種關于拒稿的原因分析,或是對審核的不公平做解析,更甚著還直接拿審稿主編開刀泄憤。
然而被拒稿對我這個已過不惑之年的人而言,卻似乎更充滿動力,尤其是沒有任何文風限制的首頁投稿,更像是百家爭鳴鍛煉自己機會的專題,一度曾以此作為努力目標。
沒通過不代表沒寫好,但收錄了一定是在原基礎上多了一個相對專業的人,給予自己更多的肯定。所謂專業為何,興許只是一個錯別字或者標點符號而已,而這些卻足以讓一篇文章讀起來全然變味,與本身想表達的意思大不相同,先入為主的自己卻可能全然不知。
緊接著三個月過了,連載小說專欄在私信里發來入群邀請,在那兒各路高手云集,也著實大開了眼界,原來自己在寫作方面雖有一份真摯,但文筆詞藻竟是如此不足!
入群后第一件事讓我印象深刻,是深感連載小說群里臥虎藏龍,尤其是寫古風的作者,不但擁有豐富的國學知識,對史實也有相當的考究。雖然不乏桀驁不羈之士,文人相輕的現象屢見不鮮,但似乎個個勤筆創作,興許這也是他們不斷進步,能有自視不凡籌碼的原由。
那一個下午我試著重新寫一個連載小說主題,當然我沒有那些大神級的文學造詣,還是從周遭的事物為起點寫起,在一個2000字左右舒適的閱讀范圍內,從容的結尾,而后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將作品發到群里,期盼能有所點評。
文章大家不吝指教,收獲了各種經驗傳授,最終做了部分修改后,居然神奇的通過首頁專題。
在那濃厚的日更新氛圍籠罩之下,自己也被影響,于是開始勤筆構思,注意細節與用詞遣字,寫完還養后還成審稿的習慣,杜絕錯別字,文章整體排版鮮明,并不忘在娓娓道來中穿插幾個高潮的情節。
那連續8天的投稿都被首頁給收錄了,再一次讓自己信心劇增。
幾個月下來,我也開始嘗試不同風格的文章,隨興所至,偶爾寫寫散文、一則短篇小說、天馬行空的夢境想象、甚至是連一句歌詞都沒有的純音樂,也能揣摩出一篇文章來。
興許我已經在進步了!
寫完文章的自己習慣投稿,總就投那么一兩個熱門主題,因為我已經明白與內容毫無相干的專題,盡管文筆再好、內容再動情也無法被收錄,所以投稿次數總會有剩余那么2、3次,然而沒有文風限制的首頁,是自己每文固定要投稿的專題。
漸漸的得失心不那么重了,因為在投稿時都能預測到結局。
應該和簡書里許多作者一樣,在寫作過程中自己不止一次動情流淚,也沉浸過在一個美麗的構思里欲罷不能。那個能跳脫出自己反觀自我的人,一定還在笑方才一會兒哭、一會兒笑的樣子,以及那個前一分鐘仍在熱戀時期,下一秒卻又帶著失戀的悲傷寫出了蕩氣回腸的哀痛。
你在乎閱讀量嗎?其實那是需要去經營的。
有必要嗎?對某些人來說非常有必要。
那么反問自己呢?那確實是個不小的動力,而且多少還是會羨慕。
一旦把心思放在一個新的領域,那么原先的時間必然被占用!
運營和創作是一個自媒體人最重要的東西,一個公眾名人的三言兩語,又絕對比一篇嘔心瀝血之作更容易獲得青睞。
那么對于羽翼未豐或者只想在象牙塔里孤芳自賞,以及寄望有朝一日在純文學中一展頭角的人而言,那似乎就沒那么大關系了。獲得幾塊錢打賞便興奮不已,還是得靠寫作來養家糊口,那又是見仁見智,無法一并而談的標準。
我的閱讀量一般不高,其實主動推廣可以獲得很不錯的成效,朋友圈的幾何推送是最快的,但那些需要花不少時間去刻意經營。
我更趨向于如何能增進自己的寫作能力,畢竟文筆還過于生澀。要真說不在意那個數字,偶爾看到閱讀量少的可憐時,心里也會受挫,但不一會兒,就又被寫下一篇的愉悅心情,給沖淡忘卻了。
為什么要寫作,這個問題當自己在文思泉涌之際,答案自然應孕而生。再者,身為一個父親,興許也會有想過,能不能為兒子留下一篇散文詩。
當然,最終能被讀者所認可,幾乎是每個寫作人的愿望,但這一切對18萬字的自己而言,都還言之尚早。
偶爾會羨慕起身邊那些孜孜向學的年輕作者,他們還有大把時間去抒寫人生,每當徜徉在創作的世界里,也會感嘆起生命的短暫,自己似乎起步太晚,曾經蹉跎太多的時光。
夜闌人靜或清晨蘇醒不再有睡意,獨自一人構思文章,又何嘗不是正思考這短暫的人生過程。慶幸的是自己尚在記錄這點點滴滴,將來會有一天,當生命走到盡頭,無法再提筆之際,似乎一切就都不再那么重要了。
因此正在努力的,也可能是為了不久的將來在做準備,那是一個一個曾經不為人知,卻又耐人尋味的故事。
也或許那些逐字逐句不斷積聚成篇的文字,有一天將會散出光芒,在世界各地被無數人不斷閱讀著,而那時候卻早已不知道,自己究竟身在何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