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悖論,是指由某個命題真,可以推出該命題假;由某個命題假,又可推出該命題真。悖論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是一個難解之謎,至今仍有不少學者在孜孜不倦地對悖論進行著研究。由于悖論所具有的奇異的、迷人的、令人頭暈目眩的特點,因而在論辯的某些場合略加運用,有時可以使論敵陷入空靈迷幻中手足無措,進而達到將論敵制服的目的。
我們先來看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的一場論辯。他們都是古希臘著名的辯者。一天,他們兩人就某個當時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進行公開辯論。由于他們的觀點分歧太大,各自據理力爭,寸步不讓。
這時,柏拉圖氣極了,對著聽眾大聲宣布:
“蘇格拉底的話全部是假的,你們一句也不要相信!”
蘇格拉底卻微微一笑,說:
“請你們相信柏拉圖,他剛才說的這句話是真話。”
讓我們來看看,爭論的結果會怎樣呢?如果以柏拉圖的話為根據,那么,蘇格拉底是說假話的。這樣,蘇格拉底說的“柏拉圖講真話”就成了一句假話。如果以蘇格拉底的話為根據,那么柏拉圖講真話,但是,柏拉圖又說蘇格拉底從來不講真話,顯然,蘇格拉底講的“柏拉圖講真話”就實際上成了柏拉圖講假話。不管從何種角度推理,
最終都可推出“柏拉圖說假話”的結論。蘇格拉底巧借悖論,使得柏拉圖無法擺脫說假話的困境。
必要條件的含義是:條件不滿足,結果就不出現。相反,如果存在條件不滿足結果卻出現的情況,這個必要條件命題就是虛假的.....總之帶著看看就好
首屆國際華語大專辯論會有則辯題是《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就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案例:
“人們只有達到溫飽的程度,才能談道德。”反之,復旦大學代表隊要反駁這一命題,就必須指出不溫飽也能談道德的情況存在。復旦一辯答辯道:“古往今來,沒有解決衣食之困的社會比比皆是,都不談道德了嗎?
今天,在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索馬里就不要談道德了嗎???從個人看,有衣食之困但仍堅持其品德修養的例子,實在是不勝枚舉。孔老夫子的好學生顏回,他只有一簞食,一瓢飲。不仍然‘言忠信、行篤敬’嗎?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的時候,他不還是想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嗎?
說到政府,新加坡也曾經隼路藍縷。李光耀先生就告誡國人:我們一無所有,除了我們自己。他強調道德是使競爭力勝人一籌的重要因素??”在列舉大量事實進行反駁的基礎上,還對這一辯題的邏輯含義進行了精辟的分析:“所謂必要條件,從邏輯上看,也就是‘有之不必然,無之必不然’的意思。因此,對于今天的辯題,我方只需論證沒有溫飽也能談道德。而對方要論證的是,沒有溫飽,就絕對不能談道德。
而這一點對方一辯恰恰沒有自圓其說。”反方的答辯有理有據,邏輯嚴密,無懈可擊,博得了觀眾長時間的掌聲。反方復旦大學隊所以能奪得這場論辯的勝利,其中能夠準確把握這一辯題的邏輯聯系是極其重要的一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