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用自己的話重述原文】
what:這個拆段就是告訴我們如何有效并且理性地面對對方的批評和嘲諷
why:當面對別人的批評時,我們一般有三個選擇,一、“打”,就是和對方爭鋒相對,結果可能是兩敗俱傷;二、“逃”,就是我們逃避批評,結果可能會造成自尊的丟失;第三種就是運用技巧來化解對方的批評的一種理性的方法,通常這種放大所產生的積極效果是非常明顯的。
how:當我們在運用的時候,第一,了解對方,無論對方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批評,我們要搞清楚一個事實,就是對方為什么會批評我,原因越細致越好,做到尊重對方。
第二步,消除敵意,在原則上理解批評者,做到同理心的傾聽。
第三步,反饋協商,在同理心傾聽的過程中,找準時機解釋自己的立場和感受,并且分析雙方的認知差異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2018年11月中旬的時候,我的朋友X向我轉述了兩外兩位朋友(P和J)的事情,朋友P對朋友J出于好意說,:“你看你帶孩子,就知道讓孩子看電視,你看人家xx的孩子,都在學習天文。”朋友J說:“我帶孩子管你什么事”。對后兩個朋友不歡而散。
如果朋友J面對批評的的方式變一下,也許結果也會完全不同,例如朋友J說:“請問你為什么要對我說這個事情呢?”朋友P會說:“主要是因為孩子看電視會傷害眼睛,給孩子一個興趣可能比看電視更好。”朋友J:“我很感謝你對我孩子的關心,但是我教育孩子的方式可能您并不是很理解,因為孩子早上進行了美術的學習,這個時候正是他看電視的時候,至于你說的天文,可能他沒有興趣,我們不是應該在還在感興趣的地方進行培養嗎”。如果這樣表述的話,大家都能形成一個理解
【A2:我的應用(目標與行動)】
有一件事我是經常受到別人的批評就是,讓孩子在手機上玩“吃雞”的游戲,如果下周還有人批評我,我可以這樣回復:“我知道您對我的批評,是為了讓孩子遠離電子產品,保護眼睛,其實這些我都非常的理解您的擔心,其實以前我也和您一樣害怕孩子使用手機,但是在這個社會里手機是不能夠逃避的,其實我現在讓孩子玩游戲,是在培養他的自律,因為玩手機的規則是他自己制定的,每天五盤,到現在都一直保持著規則的良好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