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會在工作了一天之后,晚上迫切想要看點書去提升自己。但是當靜下來的時候,卻又發現自己身心俱疲,根本沒有什么繼續學習的力氣了。
漸漸地,我認識到,奮斗的路上光有一顆拼命三郎的心還不夠,還得懂得如何去合理的使用自己的精力。
后來,我學習了一些如何進行精力管理的知識,懂得了如何去保存自己的精力以及如何有效的去使用自己的精力。慢慢的,我的精力狀況和整個人的狀態都比以前好了很多。
下面,我們就把自己親身實踐過、同時又覺得比較管用的三個精力管理的方法和大家分享:
01勞逸結合
工作時間越長,越晚,越不間斷,效率就越低,就越容易出錯。想要保持高效的工作,快速恢復精力是我們必備技能。小憩就是一種精力恢復手段。小睡片刻的人即便不能長時間睡眠,仍可以保持超過24小時的驚人高效和敏銳。唯一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小憩需要定時,以免受試者陷入更深的睡眠中。如果小憩超出30或40分鐘,許多受試者會感到眩暈無力,甚至比不睡更加疲倦。
02管控情感
在壓力倍增時,我們產生一種緊迫感,從而出現焦慮不安等。看重工作,不想讓上司失望的心理,會讓我們和家庭出現脫節。
如何獲得正面情感呢?
所有能帶來享受、滿足和安全感的活動都能夠激發正面情感。由于人們興趣各異,這些活動可能是唱歌,園藝,跳舞,親熱,練瑜伽,讀書,體育運動,參觀博物館,聽音樂會,或者僅僅是在忙碌地社交之后靜坐自省。我們發現,關鍵是要表達出你對這些活動的重視,并將投入在它們上面的時間視為神圣而不可侵犯。不僅快樂本身便是獎賞,從更實際的角度看,快樂也是維持最佳表現的重要因素。
情感再生的深度或質量則是另一碼事,它們取決于活動本身的吸引力、豐富程度和生動性。例如,看電視是很多人尋求放松的首選。然而從科學角度看,看電視對思維和情感的影響等同于垃圾食品對身體的影響。看電視或許可以帶來暫時的恢復,卻缺乏營養,容易使人消耗過度。心理學家契克森米哈里等發現,長時間觀看電視會導致焦慮增長和輕度抑郁。相比之下,情緒恢復的來源越豐富、越有內涵,我們越能補充自己的精力儲備,恢復力越好。有效的情緒再生使我們的表現更高效,在壓力之下尤為明顯。
03重塑大腦
重塑大腦 越來越多證據表明,大腦的運作方式也類似肌肉——積極使用能夠提升能力,使用不足就會萎縮。
將自己置于短暫的壓力中,可以刺激腎上腺素分泌,從而提高記憶力。如果面對長時間周而復始的需求,壓力荷爾蒙在大腦中持續循環,海馬體反而會萎縮。與身體一樣,思維也需要從精力消耗中恢復。我們學習新知識或產生新體驗之后,大腦需要一定時間將所學東西鞏固、編碼。如果大腦沒有得到充足的恢復或休息,這個學習過程的效率就會降低。
持續挑戰大腦能夠預防老齡帶來的退化。
今天分享就到這里,工作本就很狗血,保持精力充沛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