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附近的書店閑逛看到的一本書,《好好學習》成甲寫的。諸位大咖推薦,反正也沒什么事要做,索性就看起來了。
最有感觸的有三點內容。
1.知識的定義。知識是那些能夠改變你行動的信息,對于知識這個概念,我沒有仔細地想過。說起知識,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各種書,尤其是教科書。在看到書中的這個概念的時候,才開始知識究竟是什么。
知識不僅僅是那些能夠改變你行動的信息,還有那些能夠改變你的想法的信息。
我是個知識焦慮癥患者,手里的課程資料一大堆,但就像上考場總要帶著考試資料,臨時抱佛腳的心態一樣,只是有個心理安慰而已。
那么我買的這些課程算不算是知識,仔細想過之后,其實有很多并不是,那為什么還要屯著,好吧,就是之前提到的。像準備冬眠的任務一樣,可以安心。讓自己手里有東西,以確保自己就是那么自信,我是手里有貨的人。
現如今各種知識IP興起,和我一樣沉浸在知識焦慮的人很多,那么,在自己真正要焦慮的時候,考慮好你所要學的是不是能夠改變你的想法你的行動。不能的話,還是先算了。再好好想想。
2.二八法則。
二八法則我在之前看過的幾本書里都有提到過,在又一次看到之后,我終于印象深刻到爆炸。
二八法則應用的范圍超級廣,甚至解釋很多社會現象。接著作者就把二八領域運用到知識領域,并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臨界知識。很多時候,把概念跨學科的結合聯系起來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情。
能夠攝取到一定量的知識之后,到一定程度之后,會有質的改變。那么這個量是多少?
二八定律告訴我們我們需要的是運用80%的精力來獲取20%的知識。這個原則的應用古典在他的新書躍遷中有很詳細的介紹。大家可以去看他的書里提到的新東方名師的例子,對這個原則有非常直接的例子講解。
3.思考。
思考這件事情,我自己是做的很不到位的。不管是一次成功的案例,還是失敗的案例,我都沒有總結過這當中的利弊,也沒有想過這件事情是為什么發生。
書中提到一個實用的方法,可以馬上上手。
對自己每天做的事情進行反思。我們看再多別人的故事也終究是別人的事,何況還是故事,對于我們來講,最重要的事情還是我們自己做過的事情,那是我們真實經歷過的。
對于一件比較有價值的事情,你要如何把一件事情的價值放大?
答案還是思考。思考會讓你把原本只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學到更多有價值的東西。凡事一定要思考,三思而后行是一點也不過分的事情了。
一件簡單的事情,一個普通的知識,你要是能想透了,分析完了,那你的收獲無疑回避做同一件事情的人收獲要多得多。
比如我今天去面了個試,但是失敗了。這個時候我難道只能懊惱自己怎么這么無能嗎?
不,一個簡單的做法,把每個對話錄音。通過聽錄音,會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可能只是因為當時的環境對你造成了影響,可能是你哪里回答的很差。這些都是可以學到的內容。
多去想一想為什么?我為什么沒有通過面試,是不是哪里做的不夠好?進行反思,深刻的反思,那是你可以學習的最快的方法。
這本書個人覺得很不錯,很多問題通過這本書,知道了一些問題的根源。努力學習是好的,不過我們也不能瞎學,一切都是有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