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問這個問題是不是傻,自己是誰都不知道。
“我叫XX啊!”可是XX只是個代號,每個人都可以叫XX,編程時還能new一個對象,然后讓一個指針指向它,把這指針命名為XX。
“我是人類!”是你的大腦告訴你你是人類,那如果把你的大腦換到別人的身體里,你還是你嗎……
……以上就是典型的大家在討論哲學時用語言思辨的方式,但是大家對于不同詞語“我”、“是”這樣的概念的定義其實都是模糊的,聊來聊去,得出很多似是而非的結論,好像很高端,可是又容易被誤解,逼格滿滿卻沒有條理,雖然有時也得出了很多結論但也總是不全面的。Oh,I hate it。
所以,我將不廢話直接給結果吧。
概念定義:
- 概念:概念是人的頭腦意識中對于世界上某個事物的認識。本質上是人腦中的東西,概念代表的不一定是現實世界中的東西,也可以是人的意識世界中的東西,“概念”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代表人頭腦中的事物,于是“概念”本身就是一個元概念。概念可以代表它自己,沒有問題。概念也可以代表不存在的東西,神、鬼、數字,一個概念光存在于自己的頭腦中,也是沒問題的。
- 定義:定義規定了概念的本質,事實上,我們的頭腦思考問題時并不會給每個詞語每個概念清晰的定義,這是沒必要的(概念有統計意義上的相關性就夠了,挖個坑,討論什么概念才是好的概念),但是要研究一個概念,就必須要高清楚定義了。那定義本身的定義(元定義)是啥呢?每個事物都有很多性質,蘋果可以是圓的同時是紅的。定義決定了事物的哪些性質決定了它屬于這個概念,是概念的內涵。蘋果也可以是綠色的,紅的性質并不是蘋果的本質,事實上圓恐怕也不是蘋果的本質。本質就決定了一個物體失去某個性質后,它就不再屬于那個概念了。
- 我:通過對“概念”和“定義”的概念定義已經可以知道,“我”這個概念其實就是存在于我們大腦中代表自己的一個概念,探討我是誰歸根結底就是探討我的本質是什么,什么決定了我是我,什么性質改變后我就不再是我了。或者,“我”這個概念真的需要一個定義嗎?畢竟大腦不給定義也能思考“我”這個概念。
笛卡爾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既然我的大腦能思考“我”這個概念,至少我的大腦本身是存在的。那么問題的關鍵就來了:“我”這個概念代表的到底是我的意識大腦,還是我的身體,還是我的基因……好吧我其實不想再寫了,直接給我的答案吧。
大腦既然已經知道了有“我的意識”、“我的身體”等等更具體的概念,在思考自己時就可以放棄使用“我”這個概念,而轉而使用更具體的“我的意識”這樣的概念。“我”本質上就是分層的,我的意識是我,我這個身體是我,我們民族是我,我們人類文明整個也是我,甚至可以說所有和我有聯系的事物都是“我”這個概念的不同層次的一部分。小我的意識和身體同時組成了這些更大的“我”的意識和身體。不僅僅單個人有意識,整個人類文明組成的大共同體本身也有意識(這里的意識是有其定義的集體意識)。我們同時組成了這些“我”的不同層次,這不矛盾。所以,當有人說:“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就能很好的理解這句話,知道這個人在裝逼以外的實際意思了,要是這人不解釋清楚而給人博大精深的感覺,就實在是又裝逼又沒有誠意呢(所以中醫等東西實在是太沒有誠意了)。
既然“我”本來就只是頭腦中一個概念,那它所代表的實體會不會隨著我們看這篇文章而變化呢?哦,是的,某種“我”所代表的實體已經由于看了這文章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另外再挖個坑:當意識在思考自己時,不可避免會導致一些不可調和的悖論和矛盾。
搞明白這些之后頓時感覺高大上的東西不再高大上了呢!
待填的坑:
- “我”從哪來?
- “我”要往哪去?
- 絕對理性的局限性和意識思考自己而產生的悖論
- 形而上學
- 本體論
- 認識論
- 什么樣的概念才是有用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