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文章為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金陵十三釵》是2011年由張藝謀執導,克里斯蒂安·貝爾、倪妮、佟大為、渡部篤郎等聯袂出演的一部戰爭史詩電影,根據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影片于2011年12月15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電影的故事發生在1937年被日軍侵占的中國南京,講述了14名逃避戰亂的風塵女子冒充女學生,去南京赴宴的感人故事。
01,故事梗概
1937年12月,金陵城煙霧迷散,生靈涂炭。一邊是日軍屠城進行時,滿地搜索最后遺留的辛存者;另一邊是李教官帶著為數不多的隊伍和日軍做最后的抗爭,以掩護那幾個女學生順利跑回教堂。此外,還有一名美國人約翰·米勒正準備前往教堂為英格曼神父做殯葬服務。
逃到教堂的女學生們因為小雪的死吵了起來;約翰則因神父已死,工作無法展開,便向喬治尋求索賠。喬治是安格曼神父的養子,也是教堂現在的主負責人,他想讓約翰開著卡車帶這群女學生離開南京。
這時,一群秦淮河的女人因主家老顧提前跑路,便來到教堂避難并占據了地窖,放蕩的風塵女子形象一覽無余,而玉墨則是她們的頭牌。
約翰與這群女子第一次相遇,便為這個神秘,優雅的東方女子所癡迷,可得到玉墨的前提是帶著姐妹們安全離開南京。
李教官這會兒也進入了教堂,他將路上收留的帶著重傷的浦生托付給這群女人照顧。臨行前,隔著門縫偷偷看了一眼正在禱告的女學生們,留著眼淚兀自離開了。
一天,因為廁所的使用問題,女人們和學生吵了起來。頃刻間,一枚子彈正中太陽穴,女學生倒地而亡。日軍沖了進來,大家也一下都慌了神,女人們躲進了地窖,可容量有限,學生則四處逃竄。
劉教官出了教堂后,一直沒有離開,而是提前布置好戰場,守護著女學生們。
約翰在目睹了日軍的暴行后,試圖以神父的角色阻止這一切發生,可日軍公然違背國際公約,還推倒了約翰,將魔爪更加肆無忌憚地伸向女學生。
關鍵時刻,還是李教官阻止了這一事態的擴大,并與日軍同歸于盡,暫時守住了教堂的安全。
過了幾天,一名叫長谷川的日軍長官來到教堂為他手下的殘暴行徑道歉,并宣布近期由他來守護南京,保證教堂的安危。臨走時,還不忘告訴約翰神父,改日要來聽女學生們唱歌。
教堂外,書娟的爸爸為救女兒,做了“漢奸”,而他也成了約翰與外界聯系的通道,更是這次營救女學生的強力助推者。
就在此時,玉墨發現一行人中少了豆蔻和香蘭,豆蔻去拿琵琶來彈給浦生聽,香蘭為了去取回耳墜。約翰在玉墨的央求下,答應去找尋她們,可終究來晚了一步,兩人都被奸殺了。
一段時間后,長谷川前來聽學生們唱歌。小蚊子因找貓而打斷了合唱團的演出,多虧書娟機智的反應而化解了危機,本來12人的唱歌班也就變成了13人。
長谷川聽完后很滿意,并邀請學生為成功占領南京而獻唱,一個人都不能少。學生們知道此次兇多吉少,只得準備跳樓,一了百了。最終在約翰和女人們的勸阻下放棄了輕生的念頭。
女人們決定替學生們赴宴,換好衣服,畫好妝容,可最后才發現差一人。喬治這時主動站了出來,因為他答應了要照顧好女學生們。
她們在這一天奔赴“戰場”,與此同時,約翰帶著藏好的女學生們離開了南京城。
02,兩次轉變
一部好的電影,就是在看真實的人生與世界,從中可以有領悟,也可以有幫助。那好的電影如何來呈現人物的真實性呢?
我想少不了對人物的塑造以及呈現人物內心的一個轉變過程,而非從頭到尾都是平的,那樣只會讓人們的感受大打折扣,總覺得不夠貼近現實生活。
那這部影片是如何來還原人物的真實性,展現人物內心的成長和轉變呢?
通過對劇情的梳理,能夠很明顯的感受到不同人物相互間的接觸與影響,由此帶來的變化就此呈現。
約翰神父的轉變:由欲念的驅使轉變為人道主義關懷
約翰原只是一位前往教堂為神父提供殯葬服務的入殮師。當他來到教堂,發現神父已尸毀人亡,到嘴的食物溜走了,那就破罐子破摔,要點值錢的東西而后跑路。自是對喬治提議修車幫助女學生逃出南京,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在與玉墨第一次相見時,他為眼前這個優雅、曼妙的東方女子著迷。玉墨同意與約翰交往的前提就是由他扮演神父,來保護大家的安全。約翰當然有心動,可深知這是人命關天的大事,自是沒有明確答應。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約翰早已為這位東方女子陷了進去。在日軍攻占教堂那一天,藏在衣柜的約翰身上穿的正是神父的衣服,眼下也無處可躲,于是站了出來,完成了身份上的轉變,由入殮師變成了一名神父。
這時候的轉變更多的是不得已為之,由欲念驅動的物理變化,未觸及內心深處的價值信仰。當約翰看到日軍公然違背國際公約,大肆侵害女學生,以及一位女學生摔死在他面前的那一刻,他的雙眼噙滿淚水,內心的正義正在被喚醒。
而后約翰親眼目睹了豆蔻和香蘭的慘死,以及秦淮河女人們主動請愿,奔赴南京…經過這一次次精神上的洗禮,約翰已然成為了一名具有人道主義關懷的神父。
女人和女學生的轉變:主動接替女學生們去南京赴宴
女人們自始至終都是以風塵女子的形象示人,這份強加于身的認知也有認命的成分,她們自是和女學生們顯得那樣格格不如。“廁所事件”將雙方的矛盾激化,而女學生的慘死又使得這兩個群體產生了某種密切的關聯。
日軍隨后沖入教堂,女人們率先躲入地窖,可女學生們已經來不及躲了,她們也就吸引了鬼子的注意。事后,女學生衣衫襤褸,蓬頭垢面,掛滿淚痕從安然無恙的女人身邊走過,女人們向女學生道歉,姐姐們對不住你們。
后來在教堂的一次唱詩會上,小蚊子險些暴露了身份,多虧書娟的機智救了她。
當女學生們得知要奔赴南京獻唱時,她們只得選擇一死。女人們看著準備輕生的女學生,怎能不動容,玉墨首先開了口,要替她們奔赴南京,女人們陸續同意了。
女人和女學生們抱在一起哭了,以書娟為代表的女學生向女人們說了一句,“對不起。”
“替姐姐們好好活。”女人們回復道。
這份轉變,有女人們對女學生的歉意,也有李教官對女人們的囑托,小蚊子的入局也是一個必要條件,女人們自小的遭遇也脫不了干系,更離不開這群女人的家國情懷。
唐代杜牧云:“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秦淮河的女人們用行動來證明,“商女亦知亡國恨,此恨無關風月。”
正如玉墨所言:“我們本來就是干這一行當的,只要我們能活著回來就能夠活下去,這種事讓小女娃怎么對付,就算活著回來了,還活得成嗎?”
03,情節的連貫性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表示,悲劇的六要素最重要的就是情節。而這部電影的悲壯就是通過情節來表現的。
不知道大家起初看的時候,會不會跟我有一樣的疑惑:
其一,李教官突然闖入教堂,將受傷的士兵浦生托付給女人們照顧;
其二,小蚊子在女學生們給日本軍官長谷川唱歌時,闖了進來。
對于第一點,也就為兩位女人的離開做了鋪墊,豆蔻為了讓浦生臨死前聽一回她彈奏的小曲,貿然前往,香蘭也跟了去。
自然而然也就引出了明暗兩條線:
明線就是對約翰和喬治心靈上的震顫,更加堅定了約翰幫助女學生逃出南京的決心;當看到了這慘烈的一面,不能說對喬治后面的主動請纓沒有影響;
暗線就是人數的變化,豆蔻和香蘭死后,女人們的隊伍留下了十二個人。
一提到人數,很難不讓人想到小蚊子闖入唱詩班的那個場景,原本12個女學生變成了13個。長谷川臨走前清點了人數,為成功占領南京獻唱那天,一個都不能少。
女人們作為一個團體,她們之前只是懷著對女學生的愧疚,可現在不得不入局了,也就合理化了女人們奔赴南京的決定。整裝待發時,才發現差了一人,喬治也就理所當然的成為了最佳人選。
可以說是由浦生的出現引起了蝴蝶效應,從小蚊子的誤入,女人們主動請纓,到喬治成為第十三個女學生,這是一場相互間的救贖,更是一次事關民族大義的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