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在某個落后的小縣城里,一個女人和一個男人因為包辦婚姻結婚了。男人的家很窮,女人家也不富裕,但女人是個要強的女人。
可是再要強的女人也“死”在了包辦婚姻的路上。
婚后不久,女人懷孕了。男人一家希望女人肚子里的是個男孩。可生男生女這種概率性問題怎么能是女人的肚子說了算呢?只是那時候的人愚昧,總覺得生不出兒子是女人的肚子不爭氣。
后來,女人生了個女兒。男人一家失望透了,女人的婆婆在孩子出生后,直勾勾地盯著孩子的襠部,看了半晌也沒能看出那根子孫根。瞬間臉上的喜悅一斂而盡,懷孕時對待女人的噓寒問暖和顏悅色也都不見了,只剩下滿臉的刻薄。
沒人在意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女人,也沒人撿起地上那個一聲沒哭過的孩子。
……
前面我說過,女人是個要強的人。可是要強的人沒幾個不受磨難的。
孩子出生后沒有哭聲,甚至沒有氣息。婆婆惡毒地詛咒“死了更好”,丈夫也一臉的默然。可女人不信,醫生將孩子倒過來,提著孩子的腳對著孩子打了十來下。原本已經沒了聲息的孩子終于“哇哇哇……”地哭了起來。
可并沒有人因為孩子“活”過來而感到高興,除了孩子的母親。
因為生的不是兒子,婆婆沒了之前的和藹,丈夫也不冷不熱。女人生完了孩子坐月子也沒人照顧,喂孩子、換洗尿布、哄孩子……這些都是女人自己來。
沒有什么關切慰問,沒有什么悉心照料,甚至連一點有營養的吃食都沒有。女人的身體越來越虛弱,終于等到出了月子,也落下了一身的后遺癥。
或許那個孩子命硬,又或者上天憐憫可憐的女人。在婆家放棄女人的時候,娘家的老母親和弟弟不遠千里趕來照顧女人。
貧窮是這世上最惡的原罪。有多少人因為“窮”這個字或死亡或萬劫不復。女人很窮,婆家窮,娘家也窮。婆家不愿意拿出一點錢財照顧孩子,娘家倒是砸鍋賣鐵也支持女人。
可是,其實沒有人希望那個孩子活下來——至少在那時。
“看這孩子瘦得跟猴子一樣,恐怕養不活吧?不如扔了算了。”女人的母親說。
“是啊姐,你不愿意跟那男人繼續過,這帶著個孩子也不好改嫁啊。而且,這孩子養不養的活還不好說,萬一養得稍微大點再死了,也是浪費錢啊。”女人的弟弟說。
大概女人是唯一一個希望那個孩子能夠活下來的人,或者說,女人只是不想在那個孩子還活著的時候丟棄她,畢竟那是她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血脈相連。
女人說:“我不管她到底能不能活下來,但是我不能把她扔了,她是我生下來的,是我身上的一塊肉,只要她還活著,我就會把她養大。如果最后實在沒能養活,那我也問心無愧了。”
因為女人的堅持,女孩終于還是被留下了。女孩很虛弱,經常生病。也許女孩的命真的很硬,在經歷過無數次兇險的病痛之后,仍舊頑強的活了下來。
所有見過女孩的人都說女孩很丑,養大了也沒什么用。再說,還不一定養得大。很多親戚都勸女人放棄這個孩子。
可以說,如果沒有女人固執的堅持,就沒有二十年后的女孩。
可是,從來沒有人問過那個女孩,她是否愿意出生?是否愿意存活?或許她根本就不想承受那些傷痛,以及人生后來的種種磨難。
沒有人會想要去知道一個嬰兒的想法,而嬰兒事實上也沒有想法,她只是遵從本能地吃喝拉撒睡,然后一天天長大,開始明白道理,開始被迫接受人生。
女孩滿月的時候,女人帶著她逃離了男人的家。自從生下女孩后,男人的家人幾乎就沒怎么管過女人和孩子,如果女人生的是個男孩那就另當別論了。女人變賣了自己的部分嫁妝湊足了路費,帶著孩子逃回了娘家。男人并沒有找來,或許他們心中也松了口氣,不用養著女人和那個不被人待見的女孩。事實上,女人也不需要靠男人來養。
這一走就是二十多年,此后的二十多年里,兩個人都沒有彼此的消息,也沒什么興趣去知道對方的消息。
女人帶著孩子回到娘家后,境況并沒有好到哪兒去。以前的人都在乎名節,哪怕是在現在未婚生子也是被許多人唾棄的。女人雖然不是未婚生子,可是畢竟被婆家厭棄,回了娘家還帶著個拖油瓶,不論走到哪兒都是說閑話的。
要是心志脆弱一點的人,恐怕早就在這些閑言碎語中放棄了那個孩子,或者丟下孩子一走了之了。可女人不是心志脆弱的人,相反她比大多數的人都堅強。
在女孩大概三歲左右的時候,女人將孩子交給自己的母親撫養,只身一人離開了家鄉,輾轉各個城市去打工。在女孩的童年中“爸爸媽媽”這兩個詞是從她嘴里出現的最少的詞匯,女孩或許也曾經追問過外婆,自己的爸爸媽媽為什么不在自己身邊呢?只是后來,長大了的女孩已經忘記了這些。
從很小的時候,女孩就知道自己沒有爸爸,不是爸爸死了,也不是父不詳。而是大人們這么告訴她,“你那個爸啊是個人渣,你以后不可以認他知道嗎?”
不可以認,那不就是沒有爸爸咯?在女孩的認知中,這句話的含義就是她沒有爸爸。
那么媽媽呢?
“寶貝乖,媽媽要掙錢養活你啊,不然你就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也沒有地方住。所以媽媽現在不能回家,不能陪你,你要聽姥姥的話,知道嗎?”
“知道了。”
媽媽要掙錢養活自己,所以媽媽不能陪著自己。恩,自己是有媽媽的。
最初,所有人都覺得女孩活不長久,也許養個幾年就死了也說不準。可是女孩真的命很硬,很多次生病,眼看就要撐不過去了,卻又奇跡般地好了。女孩小時候體質虛弱,大病小病仿佛是家常便飯。親戚們覺得大概是養不活了,死了也好,女人也少了個拖油瓶。
可女孩有一個疼愛她的外婆,或許最初是因為女人的拜托和乞求。每一次女孩生病,外婆都會背著女孩走很遠的路,趟過湍急的河流去看醫生。那時候的小縣城道路還沒有修整,想要去哪里基本靠兩條腿。外婆就這樣每天背著女孩去看醫生,又背著女孩走回家。
女孩漸漸長大了,身體也漸漸變得健康起來,所有人都覺得活不了的她,頑強地活下來了。只是仍舊是黑黑瘦瘦的一個,丑的讓人喜歡不起來。
但那又如何呢?即使怎么樣都沒法喜歡得起來,大家也還是默認了女孩的存在,因為女孩的媽媽總是會很準時地打來女孩的生活費,也會在每年回家的時候帶許多禮物送給親戚們,以感謝他們對女孩的照顧。
每當這個時候,女孩總是站在媽媽的身邊,看著媽媽笑得裂開了嘴。每年只有媽媽回來的那幾天,女孩才能深刻地體會到穿新衣服的幸福感。
外婆是個節儉的人,所以如果衣服沒有穿壞,基本不會給女孩換新衣服。這也導致很多時候,女孩的新衣服還沒來得及穿就穿不下了。
可是每一年媽媽在家的日子是那么的短,總是在女孩還沒有感受到真實的時候,她就又悄無聲息地消失了,很多次甚至連一句再見都沒有對女孩說。
最初那幾年,女孩發現媽媽不見了還會哭得像個淚人,抱著外婆不斷地打著哭嗝。到后來,好似也漸漸麻木了。女人回來的時候她是高興的,得知女人悄悄離開后也已經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哭得上氣不接下氣。只是淡淡地一聲“哦”便算是對這結果的看法。
女孩漸漸學會了不去在意一些事情,不去為一些事情難過,也不去奢望那些不屬于自己的東西。當看到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們得到爸爸媽媽的獎勵時,她不再羨慕,也不再覺得失落,只是站在邊上淡漠地看著。
女孩很沉默,不太會說話。很多時候大家在談論某件事情的時候,她總是不知所措,不知道該說些什么,所以很多時候她總是像個局外人一樣看著大家討論的激烈。明明身處其中,卻又像個置身事外的人。
女孩很喜歡發呆,大家以為她在想事情,事實上女孩的大腦一片空白,她什么都沒有想。仿佛她的世界里就是一片空白,大人們給什么就接受什么,懶得思考,懶得付出感情,也懶得去在意后果。
女孩八歲的時候,她生命的第一個轉折點出現了。
女人這些年在外打拼,總算是小有所成,至少不再像以前一樣被親戚朋友們瞧不起。用女人的話說,“這年頭,只要有錢就有的是人巴結你。”
女人掙得錢越來越多,在外面生活也比以前好了,還給女孩找了個繼父。繼父也有一個女兒,比女孩大兩歲。八歲那年,女人帶著女孩的新爸爸回到老家,決定將女孩接到大城市去。于是女孩就這樣離開了生活了八年的地方,車子啟動的時候,外婆在窗外對著女孩招手,淚眼婆娑,滿是不舍。
女孩看著外婆,覺得心里應該是難過的,她覺得這種時候應該是要哭的。可是女孩只是覺得有些胸悶,卻并沒有想哭的感覺。
那時候,女孩隱約意識到什么,只是依舊懵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