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 冥想:活在當下的練習

周二下班時,同事約我去五臺山先鋒書店聽講座,主題不知道,只知道是陳丹青,想必會有很多人,于是我們匆匆趕了過去。

圖片發自簡書App

講座預告7點開始,我們6點半趕到時,已經人潮澎湃了,滿滿當當幾圈人,連圍觀的位置都沒有了。我向來不大愛湊熱鬧,就沒往前擠,隨意在書店里翻看。已經有小半年沒來過這家南京的地標性書店了。進門之后,熟悉的書香與咖啡香就撲面而來,不禁心生歡喜。這里是文藝青年到南京的打卡之地,所以有很多自拍的年輕人。

逛著逛著,朋友指著一本書的封面對我說:咦,喇嘛還有女的嗎?我扭頭一看,他說的是佩瑪卓丘,西方一位很有名的心靈導師。作為一名不甚精進的佛教徒,我對所謂身心靈的東西天然排斥,而看到她身穿紅色僧衣端坐的西方人面孔,我卻不自覺地拿起來閱讀起來。雖然我已經有三年的冥想經驗,依然感覺混沌不清,除了老老實實觀呼吸,我沒有深究過更多,已經觸及天花板。

圖片發自簡書App

“讓事物呈現其本來面貌,不加評判,你自己也會在其中的得享安然。”

冥想的意義再沒有比這句話更加總結到位的了,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一種人生體驗。我不禁對照自己的現狀捫心自問了一番。

冥想給我帶來了什么?

我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坐下來的呢?

我做到不加評判了嗎?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三年前,因為家中一場變故,我與佛法結緣,但是之后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沒有堅持冥想,因為我的心亂得根本坐不下來,別說5分鐘,1分鐘都靜不下來。一年之后,我才開始正式練習冥想。入門使用的是念誦《普賢行愿品》,這一念就是三年。中間我從北走到南,換了城市,換了工作,換了心境,一切從頭開始。冥想帶給我的改變我一直都沒意識到,三年積攢下來,才發現仿佛重獲新生。再遇到老朋友,都驚嘆于我的朝氣蓬勃,說我好像年輕了十歲。

在35歲這一年,我愛上跑步,愛上喝茶,愛上冒險,愛上一切未知的美好。

好像真是另一個我。這本書第一部分講的冥想的基本技巧,比如如何呼吸、應該保持怎樣的坐姿,出現念頭怎么辦。與我的皈依師父講的基本一致,所以我并沒有這這一章停駐過多時間。我重點看的《調服情緒》這個部分,講的是如何與情緒親密共處。我們每天都在和各種情緒撕扯,不自覺就會去評判,每一分鐘都會有無數個“我”飄過。

作者的方法是,第一步,“當你冥想的時候——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到你被控制住或被刺激到的時刻”。也就是學會接受念頭的升起。然后做“停頓練習”,停頓一秒鐘,與寬廣和開放聯結,完全進入那段情緒中,接觸它,拂去它表面那些虛構出來的故事,去感知那份憤怒、悲痛或者孤獨。這樣做會感覺很痛苦,但是我們可以正視自己的情緒,找到源頭,與自己和平相處,心如止水。

冥想,讓我們充分接受所有情緒,接納我們自己那些羞于見人的部分,讓我們充分活在當下。

陳丹青還沒有看到,這本書已入囊中。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