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這個問題比較久,從很久之前網上流傳的一些段子中就有思考,最初是除了學習,讀書時應該培養更多的愛好,從全面發展的素質培養模式去度過學生生涯,但終究難以落實在我國,而且現在還有傳言國外的發達國家紛紛效仿大天朝的應試模式,以增強這些學生的基礎知識和能力。不過是不同背景下的教育要求不同罷了,最終還是要走到崗位上發展的。但從人生發展的角度看,豐富多彩的人生中,除了工作,我還會什么?
從成長歷程來看,大多數的教育都是有目的性的為了權利而努力,古代的科舉,書中自有黃金屋等等,也是大部分普通人獲得自我提升的唯一方式,到現在也是如此,畢竟我們還沒有強大到足以以自我實現為需求,教育也成了產業。所以養成了長久以來的目的性,就是一切學習都是為了以后能夠獲得更好的生活,于是為了這個目的就開始了單一的拼搏之旅,文理分科,語數外與史地生的重要性分級,音體美的邊緣化和專業化,更使得我們從長久以來的教育中就慢慢與之遠離,原本該有的詩書禮儀射也漸漸單一化。雖然喜歡體育運動,雖然唱歌并不好聽,雖然有喜歡探究歷史故事,眾多選擇中最終只會考試,好聽點兒叫只會考試。
工作后更多人處于加班過程中,不同的模式造就了不同的加班方式,有些是任務重,為了自己的生活不得已而加班,畢竟要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而有些由于各種體制的問題,加班成了一種常態,常年處于一種反復的工作模式,一份稿件三四遍,反復修改終歸源。所有的這些造就了工作的單一,除了工作,我還會什么?在科研單位和高校,也許總體時間相對容易控制,雖然被認為是相對輕松的職業,但任務也不輕,一是要為了自己的飯碗而努力,比如課時考核,基金申請,SCI文章發表等等,各種考核指標將我們壓迫在了山下;二是為了自己的發展而奮斗,總不能若干年后仍然是講師吧,還是要追求一些個人實現的,而且出去開個會總要能跟人說上兩句專業內的話才顯得不至于落人后。其它企事業單位,政府公務員等等的日子好像也不好過,大概都處于這樣一種循環和結果中。就是大部分人,除了工作,你還會什么?
常說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是三個重點,但還有多少人能夠學習或者再學習?生活被很多人拋棄,大城市的發展造就了更多的娛樂流失,取而代之的是簡單的游樂場、KTV等等;生活中的家庭顯得不是那么重要,因為我們沒有那么多時間來享受家庭時光,雖然大多數有孩子的家庭仍會陪同孩子做一些事情,但一個家庭的價值理念和傳承的精神很難維系,越來越多的人擠到了大城市中共同分享著資源,而這里卻早已不堪負重。當所有人為了工作而努力的時候,不禁想問一句,除了工作,我還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