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
我寫的,所分享的東西都是我看到,聽到,以及胡思亂想想到的東西;我只是把觸動我的內容轉述出來。我所說的一切都是錯的,重點是自己的判斷和選擇,更加重要的是自己每天的成長。
我們從小習得的各種知識,概念,觀念等會隨著我們年紀增長,經驗增多,以及隨著我們進一步的讀書學習這些以前習得的東西會進一步改變,并沒有什么真正的觀念是絕對的真理。讀書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學習新的知識以及更新我們以往的知識。這個過程就好比計算機一樣定期升級,也好比像現代項目管理一樣經過不停的迭代項目越來越成熟越來越好。而認為自己以往習得的知識和概念是不需要更新升級這本身就是一種拒絕成長的錯誤觀念。
高曉松說朋友的真正價值就是一起成長,今天就來講朋友!
我小時候的生長環境是那種大院式的生長環境,如果不了解什么是大院可以看一部有一些年頭但是很好看的電視?。骸把寺?。其他的人有的人小時候生活環境是一個固定的街道社區,有的人小時候的生活環境是工廠企業里,有的是村莊,有的人從小到大經過很多次搬家換過很多次不同的環境。但本質上我們都是從一個小社會里長大,小時候那些和我們一起玩耍,一起打架,一起做游戲,一起上學,一起逃課的那些差不多一般大的小朋友是我們的“朋友”。我們操著同樣的方言,生活在同一個城市,同一個社區,同一個村莊里……各自的家庭環境也大多相差不大,不過小時候我們并不是非常在乎誰家更有錢,或者誰家的爸媽更有權勢,我們更在乎的是大家一起玩得是否開心,朋友之間是否能夠讓我們彼此感受到溫暖,朋友之間是否能夠仗義,是否夠意思,夠義氣,那個時候交朋友的原則是大家是否能夠讓彼此感受開心,感受溫暖。所以我們小時候朋友對我們來說就是那些和我們一起長大,讓我們感受溫暖,以及讓我們愿意為彼此付出的人。小時候的這份感情一直伴隨者我們一生,以至于小時候的朋友我們并不需要花很多時間和經歷去維系,當我們時隔多年再次相見的時候依然能夠快速的喚起我們彼此那種純真的感情,我們彼此擁有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社會地位,不同的經濟地位,但是我們和小時候的朋友在一起的時候這些所有都不重要。
后來我們考上大學,大學里的同學來自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生長環境,不同的家庭環境,而重要的是我們都長大了,都有我們自己固定的世界觀以及粗淺的價值觀了。而這個時候我們的朋友是那些和我們擁有相對近似價值觀,世界觀的人,我們或許都喜歡同一類東西,擁有相同的愛好,玩相同的游戲,我們年紀相仿,我們不在乎彼此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因為我們并沒有,同一個學校有錢也沒有多有錢,窮的也沒有多窮。這個時候,我們對朋友的要求大多是精神上的需求。這個時候我們認為朋友是那些我們愿意交往并且他們也愿意和我們交往的人。這個時候的朋友大多需要我們主動去維系,有很多在學校里非常好的朋友因為我們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在離開學校以后疏與維系,那些朋友也逐漸從我們的生活中遠去了。
不管是小時候的老朋友,還是讀書時的朋友都是一種非常單純的友誼,并不添加任何物質利益因素,也正是因為單純所以稀缺,因為不管怎樣我們都只有一生的時間,只有一次小時候,也只有一次讀書時光,再也沒有可能重新來過,我們每個人都從我們內心中都非常珍惜這一段感情,我們希望能夠永遠維系這樣一段感情,我們也愿意為彼此付出(付出我們的時間,精力來維系這一段感情)。因為我們長大了,我們獨立了,從生活上,經濟上我們并不依賴我們朋友的存在,我們彼此尊重以至于我們并不輕易的和我們的老朋友以及讀書時候的朋友發生任何的合作關系,我們怕傷害了這份單純的感情,這是批次的一種尊重。
畢業以后我們進入社會,進入不同的公司和企業,這個時候我們會擁有我們的同事,同事就是那些和我們一起共同做事的人,同事是一種緣分因為并不是我們主動選擇的。同事之間往往彼此價值觀,年齡,社會地位,經濟地位都有巨大的不同。而因為我們步入社會,我們需要在社會中努力獲取我們生活的資源,這個時候我們幾乎不可能忽視彼此之間的這些不同。我們很難再次找到當初我們小時候和讀書時候朋友之間的那種純真的感情,這種感情再也沒有了……有時候我們甚至會覺得越長大越孤單,每天上班都是孤孤單單一個人來孤孤單單一個人走,就算有相處較好的同事,但是從內心中并沒有朋友的那種感覺,我們會覺得生活,社會,甚至成長真的很無情。
我也一直有這樣的感覺,也曾經努力想再次尋找到小時候的那種朋友,但是現實往往都一次一次的讓我失望。我一直在想,難道長大了以后真的就再也沒有朋友了嗎?后來我發現其實并不是沒有朋友,是我對朋友這個詞的理解依舊停留在小時候,依舊停留在讀書的時候,但是我已經長大了,時間已經過了再也回不去了,我試圖用一個老的概念在一個新的時間去尋求一個新的答案,得不到結果當然是正常的。后來,我一直在想,那么對我來說現在什么是朋友?我想對我來說朋友就是:那些我愿意花時間和精力,與他/她一起共同做成至少一件事,并且能夠讓我們彼此一起成長的人。
在單位里一起做事的人是同事,但是項目在成長,工作在成長,單位在成長,我們每個人都在成長。我愿意花費我的時間和精力給和我一起做事的所有人,因為我當他們/她們是我的朋友。我們擁有完全不同的價值觀,完全不同的家庭環境,完全不同的社會責任感,完全不同的危機感,完全不同的經濟能力,完全不同的興趣愛好。那又怎樣?因為我并不試圖去改變任何人,我只是希望通過每天的努力每天的相處讓我們彼此都成長,以至于我并不在乎性別差異,不在乎年齡是否相差10歲還是20歲,不在乎能夠相處多久,不在乎各自社會地位是否不同,更加不在乎各自是否經濟能力是否相同,只要我們能得到彼此想要的每天都進步一點點,一起把事情做好,在我們分開的那個時候問問自己內心,在我們相處的這段時光里彼此是否都成長了?以后有緣再聚吧。所以我愿意花費我的時間去尋找那些我愿意的人。
既然我對朋友的定義有了改變,那么我對下面這些以以往的觀念也發生了一些不一樣的改變。
伴侶,男朋友/女朋友
以前有給我說:男人和女人不存在單純的友誼,不可能做朋友,男女雙方一定是彼此喜歡才會有相處的欲望,一個男人看到一個女人如果愿意認識她,跟她相處一定是出于很本能的欲望,而一旦相處以后發現這個本能欲望無法實現那么雙方自然就不會更進一步的了解,直到逐漸疏遠。我以前真的認可這樣的觀念,所以和我相處很好的女性朋友在最開始的時候我確實是因為我自己的本能才愿意跟她們認識的,那些讓我沒有感覺的女生我甚至連和對方說話的想法都沒有,以至于我錯過了很多朋友。當我從新認識到朋友是:那些我愿意花時間和精力,與他/她一起共同做成至少一件事,并且能夠讓我們彼此一起成長的人。相貌,身材,感覺等等本能的欲望瞬間就從腦海里消失了,因為這些因素和我尋找的朋友一點關系都沒有。
伴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和我們一生相伴時間最長的朋友,因為他們/她們都是從我們的男女朋友開始的,既然是我們從人群中找尋到的那個一生的朋友,而且這個朋友要和我們一起共度剩下的人生,而這幾乎就是我們一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所以難道不應該花費我們足夠多的時間和精力讓彼此成長么?一個人的成長,觀念刷新,習得新的知識,雖然這個人的外貌并沒有改變,但是會讓人從內心感受到對方已經改變成一個新的人,一對彼此努力幫助對方成長的伴侶,經常能夠從對方身上感受到足夠大的驚喜,怎么可能會有出軌,會有背叛的可能發生?這也就是為什么我老說如果愛一個人就花費足夠多的時間在對方身上,如果可能也花足夠多的金錢在對方身上,花了用來干嘛?用來幫助對方成長。這也是為什么我強烈抵制用所謂的道德標準來約束人,因為這完全沒有任何實際的可操作性,也沒有任何意義。
孩子
以前聽過一種觀念是說:父母應該對孩子有絕對的義務以及教育的責任,父母就是孩子的權威,父母的目的就是為了給孩子提供足夠的資源讓他們長大成人。但是我現在認為孩子或許是我們僅次于伴侶以外和我們一生相伴時間最長的朋友,孩子并沒有選擇他們的父母而是我們選擇了他們,我們的目的都是為了一件事就是:追求我們認為最幸福的生活。既然是我們主動的選擇并且我們擁有需要共同做成的事情,而且我們認定他們是我們的朋友,那么彼此的成長難道還不是最重要的事情么?父母的權威,孩子是否是按照父母的意愿生活以及長大還有多少意義?既然是朋友難道不該彼此尊重,你會打罵你的朋友,威脅,利誘和逼迫你的朋友么?我想應該不會。
那些不曾見過的朋友
在我現在看來那些沒有機會相見,在網絡上因為各種因由彼此認識的人也一樣能夠成為我們的朋友,只要是我們自主選擇,與他/她一起共同做成至少一件事,并且能夠一起成長的人就是我們的朋友,是否相見,國籍,性別,年齡,地域,距離真的不重要。
友誼中最有價值的部分不是索取,而是來自于各自的成長或者共同的成長。
希望我的老朋友,新朋友,未來的朋友,那些不曾見過的朋友都幸福平安!
第二十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