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約朋友吃飯,這姑娘也算厲害了。有自己的本職工作,業(yè)余還有多份兼職,都是她的愛好轉化的。每天的小日子過得挺滋潤。
我調侃她說:“我這兒累成狗了,看你滋潤的,小臉兒都紅撲撲的氣色真好。她邊吃菜邊笑著說,滋潤?剛出國旅個行,這口袋又空了,你說之前一個月幾千塊的時候,每個月總還能留幾百塊的過橋錢,現在倒好,賺的稍微沒那么辛苦了,錢倒是反而攢不下了。
我身邊這樣的朋友其實挺多的。賺得不少,花的也干凈。不算入不敷出吧,反正你只要手里有點錢,就能給安排出去。
玩是玩的開心,過得也瀟灑。但一年一年過去,好像什么都沒積攢下來。看著別人跟自己差不多年紀,買了車,買房。總覺心里空空的,一年年過的渾渾噩噩的。
我有個朋友K,平時一直嘲笑他是媽寶男。
因為每個月賺的錢,要一大半交給老媽。K一直很喜歡咖啡,茶藝之類的。平時一起時候,就碎碎念說要開咖啡館。我們都沒當回事兒。
但突然有一天,他跟我們說,自己的咖啡館要開業(yè)了。請幾個朋友去試吃他自己制作的甜點。一切來得太突然了,K興奮勁兒,他哪兒來的錢開的咖啡館呢?
后來才知道,他每個月薪水的一大半給媽媽,他媽媽是個理財高手,買債券,股票,黃金等。就默默的給他積累“財富”,沒兩年就攢了十幾萬塊錢,在K的三線小城,開個小咖啡館甜點屋,初期運營就夠了。
K的事情,給我的觸動很大。之前不把理財當回事兒,也知道月月光不好,但意識上不去,就會一直重復老路。
經過這件事,我買了些理財書,上了一點基礎的理財課。因為自己十幾歲就開始炒股,過程中也自學些經濟知識。障礙倒不是很多。
用了幾個極為簡單的方式,從攢錢,到買一些股票和債券,收益還不錯。成功完成從月光族到理財小能手的轉變。
正好前陣子一個網上認識的妹子剛大學畢業(yè),閑聊中知道她的夢想是工作五年后環(huán)游世界。這個夢想,好像人人都有,實現的卻不多。說白了就是差錢,不敢隨便辭職。我就給她了一些建議。
(1)在你賺的還不夠多的時候,一定要學會攢錢。
很多理財書中都提到攢你收入的10%。攢著10%有難度么?其實沒有,少了10%,完全不會影響生活水平。難的是手賤,攢一陣子突然發(fā)現自己喜歡那款高配置的蘋果筆記本出新款了。自己一直垂涎的單反出了白色款。你就開始蠢蠢欲動,一個沖動,幾個月,甚至半年的成果化為烏有。有了這次失敗,一般短時間內不會重新開始了。莫名其妙的又回到解放前。80%的人攢不到一年就會花掉。你攢下錢了,理財就贏了一半。
(2)攢錢要干啥?
舉個我的例子吧。去年才開始攢錢。當然我比較急功近利我攢是收入的20%。我平時很宅,花錢本來就不多。這20%存到半年,我買了點股票,炒的短線,賺了點小錢。剛好兩個朋友在做一個新媒體的工作室,正在眾籌。正好手頭有點錢,就也入了點股。因為錢不多,我沒在意。前幾天才知道,居然賺錢了,有分紅拿。這都是手頭直接有錢的好處,機會來了,你就有能力抓得住。
之后仍然按百分比存錢,陸續(xù)入了基金,和黃金等,目前來說,收益都還不錯。但這些都是有風險的,適合懂得相關知識的人操作。不懂的,可以買風險較小的基金,哪怕存定期。沒風險,還強制了你存款。
(3)學習資金少不了。
如果你更有遠見一點,最好每月也能留一部分學習基金。我的學習資金大概在收入的20%-30%。學習治各種病,尤其是亂花錢的病。自我成長永遠是最重要的。而且你一旦學習,花在逛淘寶,出去亂玩的時間和錢都會減少,正好剩下來用來學習。
學習的好處是你永遠會比身邊的人強那么一點點。強的一點點,長期積累下來。升職加薪指日可待,關鍵是保持競爭力。有多少人出去游山玩水,環(huán)球旅游,回來發(fā)現別人明顯的成長了,你自己還原地不動,沒了競爭力。持續(xù)的學習是最劃算的投資,讓你在現在乃至以后擁有更強勁的賺錢能力。
(4)生活的部分怎么花?
平時生活中,如果減少聚會。自己煮東西吃是花不了多少錢的。去掉攢下的錢,學習基金。近50%的錢可以支配。去了雜七雜八的開支。如果可以,留一部分錢去健身房,經濟承擔的起找私教。為什么?你怎么花錢,就是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有些人喜歡把錢花在買煙買酒上,基本就是花錢給自己減壽。何苦呢。錢是自己的,命也是自己。只有把身體照顧好,工作,學習,游山玩水才沒有后顧之憂。
以上基本是我的收入分配比例。每個人情況不同,可以按自己的情況調整基金。比如我覺得學習對我第一重要,所以學習基金絕對不能少,但是有些美女會覺得自己的臉最重要,那就準備個化妝品專款。有人覺得旅行重要,就每個月準備個旅行專款。
但最重要是的。那10%的錢一旦存起來,就永遠不要因為其他的原因拿出來花掉。直到它能幫你錢生錢為止。
那么你要問了,什么時候這個機遇才能到?什么時候才能錢生錢?不要著急,所謂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它在那兒,一定會有派上用場的一天。因為當你有余錢的時候,你會憑空長出一個天賦,就是下意識的留意身邊所有能賺錢的機會。
只要機會來,你有錢,還怕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