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經常有人,因為一些小事兒,在內心掀起一陣波瀾:比如評論別人的動態,別人一直不回復,就會猜測他是不是根本不拿你當回事;發了朋友圈,沒人點贊,就會質疑是不是自己的照片不夠好看;吵個架,別人轉眼就忘了,而你好幾天過去了還在反反復復糾結這件事,死活過不去。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足以引起情緒上的軒然大波。人活著,想太多是一種煎熬和折磨,是一場災難。
日本作家松浦彌太郎曾說: “那些經常困于不安和焦慮的人,對未來往往有‘想太多’的毛病。”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萬事俱備。太多的瞻前顧后,猶豫不決,就會導致束手束腳,甚至到最后可能會一事無成。人生中有一種累,叫做想太多,有一種失敗,也叫想太多。一個人最可怕的,就是在本該奮起直追的時候,被“想太多”困住了前進的腳步。我們常說:三思而后行。但這句話的后面還有一句:再,斯可以。意思就是說:想得差不多就可以了,不用想太多。我們翹著二郎腿,刷著微信,追著網劇,等待著“雙11”的折扣,焦慮著什么時候工資才能漲、房價才能降,卻唯獨沒有多讀一本書,多研究研究工作,為自己的職場加碼,為錢包增肥。其實能治愈焦慮的,唯有起身行動。陽明先生說:在事上磨煉。很多事情,只有做了才能明白,做了才能有結果。當感到迷茫而不知所措的時候,不如內心少糾結一點,努力做好眼前的小事,告訴自己:凡事盡力就行,其他的交給命運。華麗的跌倒,也勝過無謂的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