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孩子之后,全家人都將他捧在手心里,360°無死角地護理。這其實是個好事,媽媽們也應該喜聞樂見,然而在生活中,有不少人總是關心過度,一看孩子受了什么委屈就馬上大罵媽媽一通……
隔代親是中國特色,父輩的人會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在孫輩身上。于是乎在生完孩子后,媽媽們可能會經歷這些情況:
孩子餓了,媽媽們嘴里的飯還沒有吞下,就被老人打掉手里的飯碗:“還吃什么吃,孩子都餓哭了,趕緊去喂奶啊!”
孩子哭了,不管媽媽們在忙什么,都會被老人一把拽過來:“孩子眼淚都出來了,你怎么還在那玩手機,還不趕緊哄哄!”
孩子病了,無論是感冒還是濕疹,被罵的永遠是媽媽:“你怎么看孩子的?又生病了,你看孩子多難受啊?還不趕緊去醫院!”
一開始,媽媽們倒也不在意:這些都是老人心疼孩子的表現,我也是孩子的親媽,有什么好介意的呢?然而這些責備就是給媽媽一種暗示:我們只愛寶寶,不愛你了。時間久了,自然委屈不已。
中國式家庭,愛的轉移就是這么冷血,小寶寶一出生就會立馬成為全家的中心,爸爸變成了搬運工、媽媽變成了保姆兼奶媽,反倒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變成了發號施令的人。
閨蜜曾經和我吐槽,生產那天她因為寶寶頭過大而難產,奮斗了十多個小時才把他生出來。讓她失望的是,沒有多少人關注她這個功臣,而是全員都在討論寶寶有多好看、長得像誰……
因為側切,閨蜜一動就撕心裂肺的疼,但是她媽媽為了讓寶寶盡快吃上初乳,不停地催促閨蜜開奶哺乳。終于在生產第三天,閨蜜崩潰到大哭:“你們天天都是寶寶,有沒有關心過我?知道我現在有多痛苦嗎?”
看到閨蜜崩潰,她媽媽才過來寬慰幾句,末了還來了句:“這么大人了,還吃自己孩子的醋!別這么嬌氣啊!”
很多媽媽都吐槽過:自己產后就變成了人形奶牛,為了能產出更多的奶,家里會用各種方法讓媽媽們喝下各種湯,還有各種傳說可以下奶的食物,然而自己并不愛吃啊!
小A一直都是家里的公主,結婚后也一直被老公寵著,然而在生產后,她發現自己從公主變成了丫鬟。有一段日子,老公家里人都有事,小A就暫住自己媽媽家,好歹有個照應。
那天晚上,小A因為睡得有點晚,一躺下就睡著了。半夜孩子自己翻身掉下了床,小家伙摔痛了自然哇哇大哭。小A一下子被吵醒,心疼的抱起孩子又哄又安撫。
就在這時,隔壁孩子外婆突然沖了進來:“孩子怎么突然哭的這么慘?”小A小心的回到:“寶寶翻身不小心掉下床了。”孩子外婆聞此大發雷霆:“你這人怎么連個孩子都看不住,睡覺就能翻下床,摔壞了可怎么辦啊?”
小A一陣委屈:我也不希望啊!晚上我總不能不睡覺吧?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大家將“為母則剛”當成了理所當然。因為你當了媽媽,你就要無所不能,一旦孩子出了什么問題,就是你的錯,然后就會被曾經疼愛自己的至親指責、埋怨。
他們站在制高點,插著腰不斷地數落:奶不夠就是媽媽無能;孩子受傷就是媽媽沒看好;孩子生病就是媽媽護理失誤……而媽媽們就像是后媽,變成了十惡不赦之人。
這種不理解、埋怨會讓媽媽們非常傷心,但是卻又不得不因為“都是為了孩子好”而忍氣吞聲。然而產后是媽媽們人生最艱難的階段,需要身邊人的呵護、疼愛和理解,否則媽媽們就像是大海中的孤島,孤立無援。
雖然當了媽媽,但是依然是女人,希望能被善待和疼惜。